❷不造作,非勉强的。如:态度自然;文笔自然。《晋书·裴秀传》:“生而岐嶷,长蹈自然。”
❸犹当然。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❹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如:听其自然。《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出处:语词卷 • Z • zì • 自
词条 | 自然 |
释义 | 自然 自然(zì rán) ❶天然;非人为的。如:自然物;自然美。苏轼《定惠院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也指自然界。如:大自然;回归自然。 ❷不造作,非勉强的。如:态度自然;文笔自然。《晋书·裴秀传》:“生而岐嶷,长蹈自然。” ❸犹当然。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❹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如:听其自然。《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出处:语词卷 • Z • zì • 自 自然 道教教义重要概念。指道的本然状态。《道德经》云:“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主张:至乐者,应之以自然,“莫之为而常自然”,主张任其自然,与道合一。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自然 工艺雕像。捷克插画家、设计师穆夏作于约1900年。高69.2厘米。主体为铜质镀金,辅以银、云石等材料。人物造型与穆夏在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中所采用的相一致,但这种立体雕塑样式在他的作品中十分稀见。藏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 出处:美术卷 •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 • 作品 • 外国 自然 哲学范畴。源于“存在”一词的词根“bhu”“bheu”,含有产生、生长、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罗马时代,开始使用“natura”。在中国,“自然”的最初涵义亦指非人为的本然状态。如《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亚里士多德认为,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因此,“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形而上学》),从而从原始的“自然”含义引申出作为自然物之本性和根据即“存在”本身的自然概念。在近代,“Nature”则主要指存在者之整体,即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自然界”同义。如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自然辩证法》)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工业和技术活动的深入展开,自然概念获得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的新内容。在现代,鉴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哲学家提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认为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当的(《沙乡年鉴》)。 出处:哲学卷 • 科学技术哲学 • 术语 学说 • 自然哲学 自然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艺术创作以自然为师;艺术表现情感真切自然;艺术手法浑然天成;艺术风格清新天真。南朝梁刘勰从缘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了自然表现情感的必要:“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由唐至清,许多文学家反对过于人工雕琢的绮靡文风,崇尚自然,强调以自然为美,同时又主张精于构思、技巧圆熟、绚烂之极而归于自然。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自然 ❶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❷指道。三国魏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 ❸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与“名教”相对。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自然 见“超自然”。 出处:宗教卷 • 宗教学 • 名词、术语 自然 论著。美国爱默生作(1836年)。作品集中阐述了超验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灵”和“超灵”等超验主义概念,论述了自然、美、上帝与自然、上帝与人,以及自然对人的作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被认为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宣言,对美国当时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美 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