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化 学 • 人 物
词条 | 舍勒 |
释义 | 舍勒 舍勒(Karl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化 学 • 人 物 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1894年进耶拿大学,190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07年转往慕尼黑大学任教。1910年辞去教职,潜心著述。1917年先后出任驻日内瓦和海牙的外交官。1919年任科隆大学哲学教授。学识广泛,涉及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晚年致力于人类学研究,成为当代哲学人类学的开创者。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具有心灵形态,心灵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无意识的感情冲动、本能、联合的记忆、实际的智能、精神。每种高级的形态中同时包含着低级的形态。感情冲动是最低级的形式,却是生命的本来的实在,是生命中真正积极的强大的但又是盲目的力量;精神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本质规定性,但是软弱的。人通过抑制心理和排除本能的冲动,开展特殊的精神活动,才在世界上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人是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基础的双重结构,处在自然环境、动物世界、社会历史以及上帝的多层次关系中,最终走向世界开放,推动和引导历史,与上帝同生共存。这种学说亦称宇宙论人类学。主要著作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历史》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人 物 • 德 国 舍勒(Max Scheler ,1874—1928) 德国哲学家。耶拿大学毕业。曾在科隆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早期追随其师倭铿的“精神生活哲学”。1907年起在胡塞尔影响下转向现象学,后成为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并倡导价值伦理学。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的价值伦理学》《同情的本质与形式》《宗教的复兴》《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德 国 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 德国天主教哲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耶拿大学毕业。曾在科隆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早期追随其师倭铿(Rudolf Eucken,1846—1926)的“精神生活哲学”。1907年起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影响下转向现象学,后成为哲学人本学的创始人之一,并倡导价值伦理学。把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宗教问题,考察人的精神体验。从对日常情感现象的分析中揭示神的观念的起源。认为日常情感中包含着人的普遍具有的宗教行为,把作为情感先验结构基础的价值分为四个等级:感觉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认为宗教价值独立自成,其本质在神圣者的所有表现形式中都是同一的,人对这一本质的直观是发展的。人心中的永恒的东西,就是人由于其存在的结构而有得到宗教体验的永久可能性。宗教体验在爱之中达到顶峰,爱永远对人具有价值,而上帝是人中之人,是爱的源泉。其思想为当代天主教神学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价值伦理学》、《同情的本质与形式》、《宗教的复兴》、《论人心中的永恒》、《超越及心理方法》、《社会学与世界观学说文集》等。 出处:宗教卷 • 宗教学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