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机械电气卷 • 电气工程 • 总 类
词条 | 韦伯 |
释义 | 韦伯 韦伯 简称“韦”。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单位。符号Wb。为纪念德国物理学家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1891)而命名。在磁通量密度为1特的均匀磁场中,穿过与磁场方向相垂直的1平方米面积的磁通量。1韦=1伏·秒。 出处:机械电气卷 • 电气工程 • 总 类 韦伯(Max 出处:管理学卷 • 管理学史 • 人 物 韦伯(Philip Speakman Webb,1831—1915) 英国建筑设计师。有“工艺美术运动建筑之父”之誉。生于牛津。原在北安普敦郡求学,后去伦敦,在建筑师斯屈特(George Edmund Street,1824—1881)处当学徒,并于1856年结识莫里斯。1859年与后者共同设计的“红屋”,堪称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作,也确立了他结构完整性和建筑与环境文化的融合的建筑原则。1867年参与设计南肯辛顿博物馆(今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得到公认,此后开始独自设计并承接大型民用建筑,包括最后的一项设计——西萨塞克斯郡的斯坦顿庄园。长期任莫里斯公司主设计师,亦是古典建筑保护协会的主要成员。反对滥用装饰,建筑设计多为哥特复兴式。 出处:美术卷 • 建筑艺术 • 人物 • 外国 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公共行政学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早年曾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格丁根大学学习法律,1889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赖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研究领域涉及法律、宗教、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并赋予每一学科相应的发展。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经济与社会》、《印度宗教》、《中国宗教》、《古代犹太教》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韦伯 简称“韦”。国际单位制中的磁通量单位。符号Wb。为纪念德国物理学家韦伯而命名。在磁通量密度为1特的均匀磁场中,穿过与磁场方向相垂直的1平方米面积的磁通量。1韦=1伏·秒。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物 理 • 计量单位 韦伯(Wilhelm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物 理 • 人 物 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 德国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萨克森的维登堡。1815年获维登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17年起一直在莱比锡大学从事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一生主要从事生理学研究,尤其是有关感觉生理学的触觉研究。最早运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赫尔巴特的阈限概念;在心理学上首次运用数量法则说明心理问题,提出了第一个心理学的数学法则——韦伯定律。为费希纳创立心理物理学的体系和冯特完成心理学由思辨哲学向实验科学转变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有《论触觉》(1838年)、《触觉与一般感觉》(1848年)等。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生于爱尔福特。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历任弗赖堡大学等校教授。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系统阐发了理解社会学。提出“社会理想类型”理论。对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如科层制)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学史上均居重要地位。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1915年)、《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1916年)、《经济与社会》(1922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800年始作歌剧。1804年起历任歌剧院指挥、宫廷乐长等职。在1813—1815年的反拿破仑战争中,曾选用志愿军参加者、青年诗人寇尔纳(Karl Theodor Körner,1791—1813)所作诗集《琴与剑》中的诗,写成同名歌集及男声合唱曲,并作《战斗与胜利》康塔塔。1817年定居德累斯顿,任德国歌剧院指挥,同时致力于民族歌剧的创作。所作《魔弹射手》(一译《自由射手》)汲取德国歌唱剧特点,兼有说白并多采用分节歌形式,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尚作有歌剧《优兰蒂》、《奥伯龙》,以及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康塔塔、钢琴曲、歌曲等。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人物 • 外国 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法学派在欧洲的创始人之一,宗教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就读于海德堡等大学。曾任弗赖堡大学等校教授。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系统阐发了理解社会学;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宗教、伦理等精神因素。提出“社会理想类型”理论。他对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如科层制)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学史上均居重要地位。在法学上,主张法律的发展是从非理性化走向理性化。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 出处:宗教卷 • 宗教学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