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一个汉语音节的后半部分。见“韵母”。
❸气派;风度。《南史·谢弘微传》:“康乐(谢灵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
❹气韵;神韵。黄伯思《东观馀论·晋宋齐人书》:“逸少之书,凝之得其韵。”
❺风雅。《世说新语·言语》:“或言道人(支道林)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❻情趣。陶潜《归田园居》诗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出处:语词卷 • Y • yùn • 韵
词条 | 韵 |
释义 | 韵 韵〔韻〕(yùn) ❶古作“均”。和谐的声音。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复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 ❷一个汉语音节的后半部分。见“韵母”。 ❸气派;风度。《南史·谢弘微传》:“康乐(谢灵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 ❹气韵;神韵。黄伯思《东观馀论·晋宋齐人书》:“逸少之书,凝之得其韵。” ❺风雅。《世说新语·言语》:“或言道人(支道林)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❻情趣。陶潜《归田园居》诗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出处:语词卷 • Y • yùn • 韵 韵 中国美学史用语。原指声音和谐之美。魏晋时被用于人物品藻,表现人物超然世俗的节操、神态和风度,为人格美之象征。南北朝时,被应用于美学评价,是艺术美的标志之一,表示艺术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谢赫《古画品录》以“情韵连绵”“神韵气力”“体韵遒举”评论画家。五代以后以韵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范温《潜溪诗眼》:“韵者,美之极。”同时又成为艺术作品内容美的象征,与艺术形式美相对应,并须在想象、意会中把握。在艺术美的鉴赏中,“韵”又表现为不同风格的差异,如“韵古”“韵悠”“韵亮”“韵矫”“韵幽”等。“韵”与“气”“神”“味”结合连用,又构成“气韵”“神韵”“韵味”等美学范畴。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韵 音韵学术语。⑴中古和近代的韵部的简称。如通常称《广韵》有“二百零六韵”,又如“东韵”“冬韵”等,“韵”即韵部。 ⑵ 指韵母。如一般所谓“声韵”,“声”指声母,“韵”指韵母。 ⑶ 指韵书。如清代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自沈韵行而古音亡”,“沈韵”指沈约所编的韵书《四声谱》。 ⑷“切”的对称。指反切下字。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 ⑸ 指押韵。如清代江永《古韵标准·诗韵举例》谓《诗经·周南·兔罝》“首句与第三句韵,次句与第四句韵”,“韵”为押韵之意。 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