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康德
释义
康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任教授。首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相信“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个人自然禀赋的发展有赖于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维护人的自由,使之自我完善。重视理性,肯定个人价值,期望以教育改善社会。主张普通教育应包括体育、管束、训导、陶冶道德四个部分,以适应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所撰《论教育》讲稿由学生林克(Friedrich Theodor Rinck/Rink,1770—1821)整理成书。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及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和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康 德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外国逻辑史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及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和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康 德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人 物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和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和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和没有目的的目的性、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和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康 德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总 类
康德  德国哲学家、政治法律思想家,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哲理法学的奠基者。生于东普鲁士,家境清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1797年在母校任讲师、教授。康德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两阶段:前阶段研究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并进行哲学研究;后阶段研究集中在哲学、道德、伦理和政治法律思想方面。其政治法律思想以二元论哲学为理论基础。一方面承认客观世界的独立存在,但又认为人只能认识其表象,不能认识其本质;认为人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观认识能力,可自由掌握自己的命运,力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具有理性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人头脑中固有的思维秩序与模式(即“绝对命令”)。认为法律根源于道德,是道德的外壳,而道德只有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才有现实的(或实践的)普遍有效性。称天赋权利首先是指法律上的自由,即个人不受任何人专横意志的控制。平等需以自由为前提,是法律形式的平等,即公民(臣民)服从统治者的统治的平等。将法分为自然法与实在法,实在法又划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包括了宪法(国家法)和刑法。强调国家应是“法治国”。认为理想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主要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原则的研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形而上学探本》、《论永久和平》等。
出处:法学卷 • 外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及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和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康 德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近代哲学 • 人 物 • 德 国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1748年毕业后做家庭教师。五年后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55年获硕士学位,开始教授哲学。1770年,任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潜心研究批判哲学。1781年,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奠定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有:(1) 在心身关系问题上,主张灵魂支配身体。(2) 在知识来源问题上提出先验主义理念,把知识分为经验的知识和先验的知识。(3) 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心理结构观。(4) 提出道德教育的主张。著作还有《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政治思想受法国启蒙学者影响,认为国家是人民在法律之下结合的一种团体,法律的作用在于保障社会的安宁。主张“自由、平等、自主”的国家三原则,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者应相互协调。认为只有按照分权原则建立起来的代议制共和国才是唯一符合自由需要的、合理的国家制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言》、《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 德 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