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词条 | 康有为 |
释义 |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清末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儒教改革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丹灶(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光绪进士。博通经史,探索西学。1888年(光绪十四年)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旋回广州聚徒讲学,致力变法理论著述。1895年5月2日,联合在京会试举人1300多人第二次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旋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乃与文廷式、陈炽等在京组织强学会,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初应诏上书统筹全局,请誓群臣以定国是,开制度局以议新制,设法律等局以行新政。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后促成百日维新,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企图仿照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改革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并企图仿西方基督教改革儒教。认为人人都是天之子,因此人人平等,都可祭天。认为孔子实是教主,孔子之言即天之言,并主张人人皆可祭孔。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儒教失去社会物质载体,康又倡导建立孔教会,支持帝制复辟。其本人则以圣人自居。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康有为(1858—1927) 清末民国间思想家、学者、诗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会试前,闻《马关条约》签订,乃联合赴京会试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和约,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清德宗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发生时,逃亡出国。此后组织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入民国,任孔教会会长。张勋复辟时,任“弼德院副院长”,事败南去。治今文经学,倡孔子“托古改制”之说,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糅合起来,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工诗,梁启超称其“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为文开阖阔荡,善于议论。亦工词。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人辑有《康有为全集》。 康 有 为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光绪进士。早年致力于维新变法,晚年则反对民主革命。以政事的余力旁涉书画艺术,工书法,究心北碑,所书矫健开张,气象雄放而略乏蕴藉。所著《广艺舟双楫》,继包世臣《艺舟双楫》进一步弘扬碑学。于绘画则推崇宋院体而斥文人写意,主张“以郎世宁为太祖”而融合中西。徐悲鸿、刘海粟等深受其影响。今辑有《康有为全集》。 出处:美术卷 • 鉴藏、著述与报刊 • 人物 • 中国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丹灶(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之后屡上书光绪帝凡七次。后在广州长兴里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试举人1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宣传变法维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发生,逃亡国外。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制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传》“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在维新及变法中,促成京师大学堂创办、八股考试废除,并提出兴办新式学校、建立学校系统设想。后又完成《大同书》撰写,从儿童青少年社会公育理想出发,设计了从母亲受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起,到出生后进入育婴院,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的完整教育体系。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丹灶(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以图中国的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1830—1904)、徐致靖(1844—1918)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发生,逃亡出国。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1854—1923)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的思想。他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并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糅合起来,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 有 为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人 物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佛山)人。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提倡“托古改制”,把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提出“定为工国,而讲求物质”,“成大工厂以兴实业”的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主张。与经济思想有关的著作有《大同书》、《物质救国论》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丹灶(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鉴于民族危机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 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发生,逃亡国外。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与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制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有《康有为全集》等。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事业 • 人物与著作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以图中国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考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要求拒绝签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又在北京设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的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发生,流亡海外。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制造舆论。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不久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提出“能变则存,不能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的思想。只有实行“自强政治”,才能保全民族,救国救民。他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以为孔子深明“古今进化之故”,把进化论、开议院、行选举等政治主张,统统归到孔子的名下。其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书的目的即在于此。以进化论为基础,把传统的“三世”说和“大同”思想相糅合,形成自己的公羊“三世”说。其要点是: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向高进化的,进化的轨道是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人类社会毫无例外都得经这三个阶段,但只能循序前进;一世比一世文明,太平世即尽善尽美的大同社会。“三世”代表了三种政治制度,据乱世相当于君主专制,升平世为君主立宪,太平世系民主共和制,但又以为太平世的实现在遥远的未来。这是他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宗旨所在。康有为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主张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向近代政治的转型,但他止于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后来越来越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障碍。著作另有《康子内外篇》、《实理公法全书》、《戊戌奏稿》、《大同书》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丹灶(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发生,逃亡国外。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制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等。 康 有 为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丹灶(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光绪进士。1888年(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以图中国的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徒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又在上海设强学分会,推动各地组织学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1830—1904)、徐致靖(1844—1918)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1875—1908年在位)召见,促成百日维新。9月,戊戌政变发生,逃亡出国。此后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为帝制复辟造舆论。1917年和张勋(1854—1923)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早期思想强调“变”为主,认为“变”是“物之理”,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的思想。他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并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糅合起来,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 有 为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