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❶即“颜色
  ❶”。《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❷脸上的神色。如:气色;和颜悦色;勃然变色。《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也特指作色。《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之谓矣。”杜预注:“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❸女色。《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❹品类;种类。如:一色一样;各色人等。寒山《诗》之一百四十八:“姓贫名曰穷,问是何等色。”《西游记》第五回:“珍馐百味般般美,异果嘉肴色色新。”
  ❺景象;光景。如:春色;夜色;山色。《庄子·盗跖》:“车马有行色。”
  ❻品质;质量。如:音色;成色;足色。
  ❼佛教指一切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与“心”相对。陈子昂《感遇》诗之八:“空色皆寂灭,缘业亦何成?”
  另见shǎi。
出处:语词卷 • S • sè • 色
shǎi  ❶颜色。用于口语。如:掉色;退色。《红楼梦》第八回:“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
  ❷见“色子”。
  另见sè。
出处:语词卷 • S • shǎi • 色
  佛学概念。五蕴之一。指一切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泛指“十二处”、“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以及所谓无表色(依身口发动的善恶二业,生于身内的一种精神现象)。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人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整个可见光区大致可分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以色彩,彰度和亮度三个量表征。发光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发的光所包含不同波长单色光的比例而定,称为“光色”。非发光物体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它对外来照射光的吸收和反射。一个对照射白光能完全反射的物体称为“白体”,而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称为“黑体”(绝对黑体)。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物  理 • 光 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