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词条 | 经院哲学 |
释义 |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亦译“士林哲学”。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思想的统称。因在基督教会的学院(经院)中讲授而得名。是西欧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前身是教父哲学。形成于公元8—10世纪,11世纪得到广泛发展,13世纪进入最盛期。早期受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响,其后又利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的哲学。主要代表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以哲学的形式论证基督教教义与信条,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主要分为唯名论与实在论,它们相互间的斗争曾延续数世纪。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信仰、教义、神学、思潮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由“经院博士”(doctor scholasticus)一词演化而来,因他们在基督教经院中任教、治学,故名。前身为教父哲学。产生于公元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一般认为创始人为哲学家埃里金纳(Johannes Scotus Erigena,约810—约877)。主张主要有唯识论和唯名论。两者均兼顾理性与信仰,但前者侧重信仰,后者侧重理性。后阿伯拉尔为调和两者矛盾,提出概念论。其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试图运用形式主义的方法调和理性与信仰的矛盾,论证宗教的合理性。所研究的大多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概念,论证方法繁琐,热衷于荒诞的考证。但其出现及发展亦促进哲学思辨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学说、流派、运动、事件 经院哲学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统称。因在基督教会的学院(经院)中讲授而得名。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前身是教父哲学。形成于公元8—10世纪,11世纪得到广泛发展,13世纪进入最盛期。早期受柏拉图主义与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响,其后又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要代表有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以哲学的形式论证基督教教义与信条,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其内部存在着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分歧,它们相互间的斗争延续数世纪。因其论证方法极为烦琐又被称为“烦琐哲学”。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学 说 经院哲学 即“凯拉姆学”。 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学说、思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