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炎武
释义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南明弘光时官兵部司务。清兵南下,在昆山一带参加抗清活动。南明隆武帝遥授兵部主事。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联系同道,不忘恢复。学问广博,通经史百家,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很有影响。标举“经世致用”,指出“舍经学无理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音韵学方面,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都有承前启后之功。工诗,沉郁苍凉,得杜甫之神髓。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兴复。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吴派、皖派都有影响。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实体:“盈天地之间者气也”,“非器则道无所寓”。反对宋明诸儒弃经不读,空谈“心、理、性、命”,以语录为学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认为“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并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两句古训,作为为学和做人准则,肯定社会历史(“文”)的探讨和操守气节(“耻”)的砥砺同样重要。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名言。认为“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命题。强烈抨击科举制度败坏人才,认为其害甚于焚书坑儒,主张予以改革。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顾亭林诗文集》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原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昆山等地的抗清起义。失败后漫游南北,十谒明陵,足迹曾达山海关外。所至访问风俗,每遇古堡废垒,必详细考察,途中载书自随,常以见闻与典籍相核。又欲于塞上立业,在雁门关以北,五台山以东,分别垦田,稍有成就,即交门人管理,自己再出门旅行。晚年定居华阴(今属陕西)。六十九岁时至曲沃,患病。次年正月去世。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对宋、明学者空谈“心”、“性”的学风,科举八股取士的害处,都有深切的批判。提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把治学和做人统一起来。清代学者推他为清学开山之祖,其实只继承了他的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成就。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而《日知录》一书尤为网罗经术、治道、博闻的大著作,为毕生心力所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作“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八字出后人概括)即见于此书。
顾炎武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清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又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垦荒种地,联合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卜居华阴,终老于曲沃。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儒学案小识》卷三等有传。
顾 炎 武
出处:语言学卷 • 语言学人物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时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时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复兴。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认为“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并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两句古训,肯定社会历史(“文”)的探讨和操守气节(“耻”)的砥砺同样重要。他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命题。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主张加强地方官的权力,允许地方官实行世袭制度,以避免“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弊端。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认为皇帝不应“厚取于民以自奉”。不赞成法家政治,主张“正人心,厚风俗”,以“礼义廉耻”之道教化人民。强调个人对民族的责任感,“今日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于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从关心民族的责任感出发,区别了“国”与“天下”,认为“亡国”是皇帝一家一姓的灭亡,是改朝换代之事,“保国”只涉及统治者的利益,而“天下兴亡”则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之大事,“保天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百姓都有责任。这一见解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垦荒种地,纠合同道,不忘兴复。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盈天地之间者气也”,“非器则道无所寓”。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认为“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并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两句古训,肯定社会历史(“文”)的探讨和操守气节(“耻”)的砥砺同样重要。他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命题。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在文学上,要求作品为“经术政理”服务。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都有承前启后之功。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顾 炎 武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