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人 物
词条 | 艾略特 |
释义 | 艾略特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1914年起定居英国。获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评论方面,主张文学创作“非个人化”,主张重于形式和媒介的运用,而不在于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强调作品所引起的美感与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无关,认为文学批评的目的是解说作品,应克服个人癖好,被视作“新批评”派先驱。诗歌创作受象征派影响,又运用意象派技巧追求语词的独特含义和新奇比喻,长诗《荒原》热望把人从腐朽的现代文明荒原中解救出来。还写有被称为“现代神秘剧”的诗剧《大教堂凶杀案》等。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人 物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祖籍英国。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深造。1914年起定居英国,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曾任教师、银行职员和出版社编辑。1922—1939年任文艺评论季刊《基准》编辑。强调作品所引起的美感与作品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无关,被视作“新批评”派先驱。诗歌创作受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重视乔叟、莎士比亚和玄学派诗人的传统,强调运用日常口语的节奏,追求语词的独特含义和新奇比喻。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还写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全家重聚》、《鸡尾酒会》等,被称为“现代神秘剧”。其创作与评论对20世纪西方文学影响很大。获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外国戏剧 • 欧 洲 • 英 国 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 英国女作家。本名玛丽·安·艾文思(Mary Ann Evans)。早年在女子寄宿学校求学,通晓法、意、德、拉丁文。受宗教影响很深。后受自由思想家查尔斯·布雷所著《基督教起源调查》的影响,于1842年宣布不再信仰上帝。因将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翻译成英文而知名。1859年起从事小说创作。共出版长篇小说7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织工马南传》写一个对人丧失信任的人由于收养孤女,重又感到人生的温馨;《米德尔马奇》写两个有志造福社会的青年的最终失败;《但尼尔·狄隆达》以当代的犹太复国主义为主题。还有《亚当·比德》《罗慕拉》《菲利克斯·霍尔特》。其作品具有哲理深度又不乏幽默感,对人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厚的同情,又对他们的道德表现作出严厉的评判。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真实描写,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分析,对后世小说家有重大影响。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英 国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生于美国。1906—1910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后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深造。1914年起定居英国,1927年入英国籍。曾任教师和银行职员。1922—1939年主编文艺评论季刊《标准》。后任出版社董事。诗歌创作受法国象征派和英国玄学派诗人影响,强调运用日常口语的节奏,追求词语的独特含义和比喻的新奇。代表作为长诗《荒原》和《四首四重奏》。其他重要诗作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圣灰星期三》等。其剧作多为宗教诗剧,重要的有《大教堂凶杀案》《全家重聚》《鸡尾酒会》等。文学批评方面,认为诗人表达感情不能像哲学家那样直接抒发见解,而要找到“客观对应物”,以各种意象、情景、事件等表达某种情绪,在读者心中引发同样的感情。主要论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其创作与批评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重大影响。1948年获英国皇家勋章和诺贝尔文学奖。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英 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