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领导特质理论
释义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y of leadership  西方早期的领导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关注于领导者的特质,即那些能够把领导者从非领导者中区分出来的个性特点。目的是为了分离出一种或几种领导者具备而非领导者不具备的特质。始于20世纪30年代,于30年代至50年代盛行。集中在对于性别、身高、外表、心理特质(如权威性、智力)和动机方面能够区分的特征描述。“伟人”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途径。到70年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重新兴起,开始寻找区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系统框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成就需要理论、美国管理学家豪斯(Robert House)于1977年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等,最新的研究集中于对领导胜任力的探索。
出处:心理卷 • 工业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领导特质理论  亦称“领导性格理论”、“素质理论”、“品质理论”、“性格理论”。着重研究领导者的性格、素质、品质等方面的特性,并把这些特性作为区别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的标志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20世纪最流行的领导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1905—1998)、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1916—1997)和吉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1897—1987)。按其对领导特性来源的不同解释,可分为传统的领导特质理论和现代的领导特质理论。前者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品质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后者则认为领导的品质和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出处:经济卷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领导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  试图揭示领导者品格与素质同其成功的关系的理论。认为领导效能在于领导者个人的品格特征、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探讨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等问题。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领导者个人素质与领导绩效的关系,但忽视了对领导环境的研究。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分支 • 组织社会学
领导特质理论  探索能够把领导者从非领导者和追随者中区分出来的个人特征的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最早对领导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于30年代至50年代盛行。集中在对于性别、身高、外表、心理特质(如权威性、智力)和动机方面能够区分的特征描述,“伟人”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但因无法得出稳定的、能经受检验的结论而在20世纪50年代后影响式微。到70年代随着对于个体人格、价值观、动机等测量工具的发展和成熟,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重新兴起,开始寻找区分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系统框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美国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1917—1998)于1975年提出的领导成就动机理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豪斯(RobertHouse)于1977年提出的魅力型领导理论等。90年代以后研究集中于对领导“胜任力”的探索,包括对领导者人格、动机特征和能力(技能)特征两大方面的要求。
出处:管理学卷 • 组织行为学 • 领 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4: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