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词条 | 颓废主义 |
释义 | 颓废主义 颓废主义 近现代文学艺术创作倾向。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自暴自弃。典型的颓废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某些不满社会又无力变革现实的知识分子产生的彷徨、苦闷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把社会黑暗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来描写,表现出绝望和沉沦的颓废心境。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马拉美都被视为“颓废诗人”,魏尔伦欣然接受这一称号,并创办《颓废者》杂志。19世纪末,唯美主义者也表现出严重的颓废倾向,如英国作家王尔德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就描写了精神颓丧、道德败坏的典型颓废主义者形象。颓废主义文艺作品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原始本能和非理性,渲染悲观情绪和变态心理,视道德与法律为枷锁,放纵个人欲望,以个体的堕落“反抗”社会等。两次世界大战以后,颓废主义在西方各种现代文艺流派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颓废主义 亦称“颓废派”。源自拉丁文decadentia,本义是堕落、颓废。是19世纪下半叶以后,某些西方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反映。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创作和戈蒂耶1868年对《恶之花》的评论中。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要求艺术完全与“自然”对立,风格上坚持高技巧,题材偏于离奇古怪,宣扬个人中心主义、悲观颓废情绪和变态心理。后来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发展过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