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列宁
释义
列宁
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1870—1924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事业的继承、发展者。曾就读于喀山大学。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把教育作为其一生革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际出发,对许多重大教育问题作出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教育观点: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行文化革命;培养建设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实施综合技术教育;重视教师和教师作用;无产阶级领导教育。有关教育著作被收录在《列宁全集》中。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1870—1924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主义创始人,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原姓乌里扬诺夫(Ульянов),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1887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开始从事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撰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1895年秋,联合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1895年底—1899年1月在监狱和流放地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批判了俄国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考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阐明了一系列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论证了俄国爆发的革命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为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00年初流放期满,7月出国。在国外创办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年12月发表《对华战争》,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揭露和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同情。1901—1902年写了《怎么办?》,揭露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批判俄国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定政治斗争和革命理论作用的机会主义观点,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参与起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获得通过。在这次大会上因建党组织原则上的尖锐分歧,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等为首的孟什维克派。1904年写成《进一步,退两步》,阐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揭露和批判孟什维克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于7月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全面阐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策略,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作了深刻论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11月由国外回到圣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斗争。1907年6月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1907年底再度出国。在国外为团结、教育布尔什维克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  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回击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揭露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致力于总结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经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秘密工作和合法工作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同党内的“取消派”和“召回派”进行斗争。在任社会党国际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从1905年起)期间,多次出席社会党国际局会议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首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12年1月列宁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行径展开不调和的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论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在1915年8月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的重要结论。在国际社会党1915年9月的齐美尔瓦尔得会议和1916年4月的昆塔尔会议上,争取和团结社会民主党左派,为建立共产国际奠定基础。1914—1915年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写下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等大量笔记,对唯物辩证法作了全面阐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笔记收入后人编辑出版的列宁的《哲学笔记》。1916年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矛盾,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列宁于4月初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中明确地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为夺取政权展开了多方面的工作。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刻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遽发展,在9月下旬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并领导起义。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8—9日,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的主席。此后领导俄国人民为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18年3月,排除干扰,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赢得时机,得以组织红军,恢复经济。4月发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拟订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  1918—1920年,列宁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叛乱。1918年11月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等文中,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阶级斗争特点,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基本任务之一的重要思想。在此期间,还密切关注各国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19年3月主持召开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以后又直接领导共产国际的头几次代表大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论述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1920年4—5月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批判西欧国家新成立的一些共产党内出现的以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思潮,总结布尔什维克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使国家转入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电气化计划,强调必须使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921年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展商品经济,加强工农联盟,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论粮食税》等一系列论著中深刻阐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新的构想。列宁还对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于1918年遇刺受伤和长期紧张工作,1922年底健康状况恶化,但在休养期间仍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信件和文章,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维护党的统一、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机关改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1924年1月21日病逝。
列 宁
  
出处:哲学卷 • 马恩列斯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1870—1924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主义创始人,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原姓乌里扬诺夫(Ульянов),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1887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开始从事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撰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1895年秋,联合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同年12月被捕入狱;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1895年底—1899年1月在监狱和流放地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批判了俄国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考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阐明了一系列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论证了俄国爆发的革命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为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00年初流放期满,7月出国。在国外创办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年12月发表《对华战争》,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揭露和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同情。1901—1902年写了《怎么办?》,揭露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批判俄国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否定政治斗争和革命理论作用的机会主义观点,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参与起草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获得通过。在这次大会上因建党组织原则上的尖锐分歧,形成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和以马尔托夫等为首的孟什维克派。1904年写成《进一步,退两步》,阐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揭露和批判孟什维克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制定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于7月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全面阐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策略,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作了深刻论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11月由国外回到圣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斗争。1907年6月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1907年底再度出国。在国外为团结、教育布尔什维克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回击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揭露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致力于总结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经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行秘密工作和合法工作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同党内的“取消派”和“召回派”进行斗争。在任社会党国际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从1905年起)期间,多次出席社会党国际局会议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首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12年1月列宁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把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行径展开不调和的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论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在1915年8月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的重要结论。在国际社会党1915年9月的齐美尔瓦尔得会议和1916年4月的昆塔尔会议上,争取和团结社会民主党左派,为建立第三国际奠定基础。1914—1915年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写下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等大量笔记,对唯物辩证法作了全面阐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笔记收入后人编辑出版的列宁的《哲学笔记》。1916年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矛盾,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列宁于4月初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纲》)中明确地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为夺取政权展开了多方面的工作。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刻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随着革命形势的急遽发展,在9月下旬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并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8—9日,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的主席。此后领导俄国人民为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1918年3月,排除干扰,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赢得时机,得以组织红军,恢复经济。4月发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拟订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纲领。1918—1920年,列宁领导全国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叛乱。1918年11月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伟大的创举》、《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等文中,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阶级斗争特点,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基本任务之一的重要思想。在此期间,还密切关注各国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19年3月主持召开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成立大会,以后又直接领导共产国际的头几次代表大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论述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1920年4—5月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批判西欧国家新成立的一些共产党内出现的以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思潮,总结布尔什维克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使国家转入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电气化计划,强调必须使国民经济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921年提出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展商品经济,加强工农联盟,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论粮食税》等一系列论著中深刻阐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新的构想。列宁还对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于1918年遇刺受伤和长期紧张工作,1922年底健康状况恶化,但在休养期间仍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信件和文章,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维护党的统一、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机关改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1924年1月21日病逝。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苏联 • 俄罗斯现代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