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劭
释义
刘劭
刘劭  三国魏哲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与东海缪袭(186—245)同时。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成《皇览》一书,用作宫廷教材。又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共同制定律令,作《新律》18篇,著《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从事于执经讲学。所著《人物志》,适应九品中正制量才授官的实际需要,探讨品鉴和选拔人才问题。依据“才性论”(辩论才能与德性关系),结合“形名论”(辩论外形与内质关系),辨析才性的种种差异,进而循名责实,考察和鉴别人物。将人分成偏才、兼才、兼德“三材”和不同才性组合而致的所谓“清节家”、“法家”、“术家”等“十二流品”(类型),通过从外部特征考察的“九徵”和从实际行为考察的“八观”,予以分析鉴定。并提出和论述了才性发展的相关教育问题。对于德性、才能和形质等种种表现分析甚详,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所出现的趋势,也对魏晋士人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形成有启发作用。著作还有《法论》等,均佚。残文辑入《全三国文》。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刘劭约426—453  南朝宋皇帝。文帝长子。公元453年在位。字休远。元嘉六年(公元429年)立为皇太子。二十七年,魏军逼至瓜步(今江苏南京六合东南),他出镇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西清凉山),总统水军,善于抚御。后有女巫严道育进入宫中,遂共为巫蛊,琢文帝玉像,埋于殿前,事泄,文帝未忍治罪。三十年,杀文帝自立,改元太初。不久,为武陵王刘骏(即孝武帝)所俘杀。史称“元凶”。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南北朝
刘劭约168—约249  三国魏哲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主要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即识人不仅应听其言,而且应观其行;不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内在气质。把人物分作“三材”、“八材”、“十二流品(即“十二材”)”,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把人的行为表现概括为九种,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征”,通过观察这九种外部表现,就可以知道人的才能和性格特点。在观察方法方面,提出“八观”和“五视”。八观:观其夺数,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知其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人物志》)。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其思想是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主要著作有《人物志》。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刘劭  三国魏哲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与东海缪袭(186—245)同时。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成《皇览》一书。又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共同制订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从事于执经讲学。所著《人物志》,探讨了封建统治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把人分成“三材”及“十二流品”(类型)。对于人性、才能和形质等种种表现分析甚详,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的趋势,开启了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作还有《法论》等,均佚。残文辑入《全三国文》。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