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源于汉末魏晋人物品鉴用语。《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大抵指称一种根植于作者丰沛志气基础上的刚健明朗的作品风貌。《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出处:语词卷 • F • fēnɡ • 风
词条 | 风骨 |
释义 | 风骨 风骨(fēnɡ ɡǔ) ❶品格,骨气。《南史·宋武帝纪》:“风骨奇伟。”《新唐书·赵彦昭传》:“少豪迈,风骨秀爽。” ❷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源于汉末魏晋人物品鉴用语。《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大抵指称一种根植于作者丰沛志气基础上的刚健明朗的作品风貌。《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出处:语词卷 • F • fēnɡ • 风 风骨 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源于汉末魏晋人物品鉴用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大抵指称一种根植于作者丰沛志气基础上的刚健明朗的作品风貌。后来亦称关注社会政治而格调比较劲健的作品为有风骨。然亦有用以泛指诗文风格的,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文体 作法 风骨 中国美学史用语。源于汉末魏晋人物品鉴用语,指人的风神骨气、爽朗挺拔的风度之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用于文艺评论,大抵指称一种根植于作者丰沛志气基础上的刚健明朗的作品风貌。后来亦称有丰富社会内涵、格调比较劲健的作品为有风骨。然亦有用以泛指诗文风格的,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