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刘歆 |
释义 | 刘歆 刘歆(?—23) 西汉末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古文经学派开创者。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子。少通《诗》、《书》,能属文。曾任黄门郎、中垒校尉。继承父业,总校群书,在《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为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自称校书时发现《左传》,为打破今文经学对学术的垄断,哀帝时建议将《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古文经立为学官,置博士,遭今文博士抵制,遂移书指其抱残守缺,开汉代经今古文之争。王莽执政,立古文博士,任国师,并治明堂、辟雍。后谋诛王莽而自杀。著《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据量器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近代章炳麟有《七略别录佚文徵》。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刘歆(?—23) 西汉末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子。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黄门郎、中垒校尉。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其主要内容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自称校书时发现《左传》,大好之,并请将《左传》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于学官,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王莽执政,立古文经博士,歆任“国师”。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有《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根据量器的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是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近代章炳麟有《七略别录佚文徵》。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人 物 刘歆(?—23) 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成帝时以通《诗》、《书》,能属文,召为黄门郎。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奉命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举凡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后为中垒校尉。哀帝初大司马王莽荐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校《五经》,卒父前业,总群书而种别为《七略》。自称发现《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建议立于学官。遭今文学博士反对,因移书太常博士责之。由此触犯执政大臣,出为河内太守。汉平帝时王莽执政,征入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京兆尹,封红休侯。使治明堂、辟雍,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又与甄丰、王舜等称颂王莽功德,议立安汉、宰衡之号。莽代汉,拜国师,封嘉新公。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三统历谱》,计算出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原有著作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秦、秦汉之际、西汉 刘歆(?—23) 西汉古文经学派创立者,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之子。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所著《三统历》有较精密的五星运动周期和较周密的推算方法,所得朔望月、回归年的值也较前人的精密。撰写《汉书·律历志》中的“审度”、“嘉量”、“衡权”3篇,是中国首次有关度量衡的完整论述;“世经”1篇,是中国第一篇探讨年代学的有价值的论文。所著《西京杂记》中最早记载指南车和记道车的使用。他倡导推算上元积年,以天文数据比附易学中的法数,为后世历法开创消极的先例。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总 类 刘歆(?—23) 西汉末古文经学派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少子。随父领校秘书,博通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等。哀帝时官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父业校理群书,撰成《七略》。好古文《春秋左氏传》,欲其与《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同立学官,遭今文博士反对,作《移书让太常博士》。王莽时任国师,后密谋诛莽,事泄自杀。擅辞赋,撰《遂初赋》等。精律历,著《三统历谱》。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图书版本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