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外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词条 | 张伯伦 |
释义 | 张伯伦 张伯伦(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1899—1967) 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与英国罗宾逊几乎同时提出垄断竞争论,认为实际市场既不是竞争的,也不是垄断的,而是两种因素的混合。垄断与竞争力量的混合来源于产品差别。著有《垄断竞争论》、《垄断竞争理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外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 英国大臣。1873年当选为伯明翰市市长,1876年当选为下院议员。初为自由党左翼,后渐放弃激进主义,转向帝国主义立场。曾反对《爱尔兰自治法案》。后领导自由党统一派,与保守党结盟,并成为保守党右翼。1895—1903年任殖民事务大臣,在英布战争中竭力主战;推行扩张政策,力图加强控制各自治领的经济;宣扬保护关税,倡议实行帝国特惠制。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英国近代史 张伯伦 ❶约瑟夫·奥斯汀·张伯伦(Joseph Austen Chamberlain,1863—1937)。英国外交大臣(1924—1929),保守党领袖。约瑟夫·张伯伦之子。1892年当选为下院议员,历任邮政总长、财政大臣、印度事务大臣和掌玺大臣等职。外交大臣任内,促使《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此与美国的道威斯共获1925年诺贝尔和平奖。1931年任海军大臣。 ❷阿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英国首相(1937—1940),保守党领袖。约瑟夫·奥斯汀·张伯伦的异母弟。曾任伯明翰市市长。1918年当选为下院议员,历任邮政总长、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等职。1930—1931年为保守党主席。首相任内,1938年承认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认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同年9月缔结《慕尼黑协定》,执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被迫对德宣战,成立战时内阁,但并未在西线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因完全失去公众和议会信任,于1940年5月下台。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英国现代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