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军事卷 •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军事人物
词条 | 长沙会战 |
释义 |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地区进行的作战。分别于1939年9—10月、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进行。每次会战,日军均调集约10万人,主力自岳阳、临湘地区沿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及其两侧南犯,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占领长沙。中国守军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下,每次以20至30余万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逐次抗击,诱敌深入,适时反击,使日军伤亡较重,补给困难,被迫撤退。 出处:军事卷 •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军事人物 长沙会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作战。战役主要有三次。(1) 第一次战役。1939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军集中10万余兵力,由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面向长沙进攻。中国军队在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下,先后出动兵力约40万御敌。湘北是这次会战的正面战场。会战第一阶段自9月18—22日集中在新墙河两岸和新墙河与汨罗江之间进行。第二阶段自9月23—26日,敌主力突破新墙河防线,强渡汨罗江。第三阶段是日军攻占汨罗江防线后至9月29日主力到达长沙外围。由于中国军队的节节阻击,加上交通运输线不断遭到中国军队的袭击,日军粮弹发生严重困难,已无力组织新的军事进攻,10月7日日军全部退至岳阳、临湘、通城等原来阵地。此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2) 第二次战役。1941年9月7日日军集中兵力12(一说15)万余人,由新任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发动第二次对长沙的进攻。驻长沙和长沙外围的中国守军为第九战区的集团军,共14个军。双方在新墙河畔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日军情报机关破译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下达的命令,使汨罗江以南的3个军,在尚未完全进入阵地时即被日军各个击破,从江西赶来增援的第七十四军,也因受到日军两个师团的袭击而向南败退。由于不断受中国军队侧击威胁,10月1日日军撤退,至8日双方恢复原来态势。此战日军伤亡约2万人。(3) 第三次战役。1941年12月24日日军集中7万余人,在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下,分八路强渡新墙河,发动对长沙的第三次进攻。中国第九战区守军共14个军,坚持“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进行逐级抵抗。1942年1月1日日军进攻长沙,守军顽强抗击,激战3天,阵地失而复得者四次。4日日军全线猛攻,守军英勇奋战,反复肉搏,敌军终未得逞。此时,部署于长沙外围的中国军队9个军逐步向长沙合围。5日日军被迫从长沙向北撤退。中国守军全线反攻,分路追击和堵截。日军弹尽粮绝,饥疲交加,至16日才退回新墙河以北阵地,伤亡约五六万人。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军队、战争 • 战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