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魏晋南北朝作家
词条 | 张载 |
释义 | 张载 张载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官至中书侍郎,领著作。后因世乱,称病告归。与弟协、亢,俱以文学著名,时称“三张”。其诗颇重辞藻。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魏晋南北朝作家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祖上为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久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著书、讲学,世称横渠先生。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早年好兵法,自信率骑卒数万可横行匈奴,至欲结队收复洮西失地。遇范仲淹经略西北,劝读《中庸》并亲授之。后又访之释老、诸子,并究心天文、历算,又反求《六经》。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登第前后曾讲学京师,并与表侄程颢、程颐过从甚密。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因“气”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物质的气不生不灭。批判佛、道“空”、“无”观。指出气“一物二体”,存在着对立矛盾,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变化,二端而已”。认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指出对立面的协调、和解。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命题,认为前者是“于人无不善”的共性,后者是善恶混杂的个性,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学以变化气质”,存“天地之性”,“学为圣人”。在认识论上提出“有物则有感”,“因物为心”,承认认识来自外界事物,又把认识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指出“闻见之知”的局限是难以尽天下之物和不足以尽天下之故,特别强调“德性之知”,认为“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认为人的进修德业有“德性上益”与“学问上益”两种途径,即“先尽性以至穷理”的“自诚明”过程与“先穷理以至尽性”的“自明诚”过程。要求学生“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勇猛前行,一刻不懈,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从人与物同受“天地之气”而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要求达到“平物我”,“与天为一”的境界,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张载(1020—1077) 北宋理学家。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嘉祐进士。历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签书渭州判官公事。熙宁二年(1069年)为崇文院校书。次年因病屏居,读书讲学。十年,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病归。岁末卒。嘉定中谥“明”。少喜谈兵,主张收复洮西失地。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张载集》)。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在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在世界观上主张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都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心理观方面,主张性与知合的形神观与因物为心的心物观。(2) 将“知”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的知二元论。(3) 将性划分为气性、物性和人性三个层次,将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主张性二元论。(4) 将学习的意义归纳为穷理、移性、尽性和成性,学习的原则是循序渐进、博专结合、记思结合、疑思问结合、求友与自求结合和学以致用。(5) 主张德育过程的四个环节是明理、好恶、志意、笃行。主要著作有《张载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青年时喜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大经”。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物质的气不生不灭。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指出气“一物二体”,存在着对立矛盾,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猜测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他认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仍倾向于矛盾的调和。在认识论上提出“有物则有感”,“因物为心”,承认认识来自外界事物,但把认识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主张“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