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外国伦理思想史
词条 | 利己主义 |
释义 | 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 泛指把自己利益看得比他人利益为重的道德学说和道德原则。主张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把自己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英国霍布斯认为利己是人的天性;法国爱尔维修认为利己思想、享乐与正当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德国施蒂纳提出“我就是一切”的极端利己主义理论。在克尔恺郭尔、尼采以及存在主义者的思想中也有表现。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外国伦理思想史 利己主义(egoism) 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满足、利益得失而不考虑他人的排他性动机和观念。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定向系统。在观念和行为上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的倾向或人格特质。在社会群体影响下形成。其思想核心是自私自利,最初表现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漠不关心,进而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对象和手段,最后形成个人自我中心主义,只顾自己,不管他人,造成主体异化。具有这种特质的个体称为利己主义者或自我主义者。这类个体的行为特点是自私,仅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体会环境条件及他人的处境,很少为他人着想;孤僻、不善交往、难与他人和谐相处。 出处:心理卷 • 社会心理学 • 个体社会心理 利己主义 泛指把自己利益看得比他人利益为重的道德学说和道德原则。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把自己的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在中国古代,战国初期哲学家杨朱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在西方,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认为利己是人的天性;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认为利己思想、享乐与正当的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德国哲学家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提出“我就是一切”的极端利己主义理论。 出处:经济卷 • 制度与转型经济学 • 制度经济学及转型 • 政治的经济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