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F • fó • 佛
词条 | 佛教 |
释义 | 佛教 佛教(fó jiào)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出处:语词卷 • F • fó • 佛 佛教(Buddhism) 以佛为最高信仰的宗教,包括巴利语系(南传佛教)、汉语系(汉传佛教)和藏语系(藏传佛教)三大系统。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基本教理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以断除轮回烦恼为最终目的。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后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等);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公元前3世纪,由于阿育王推广,佛教在印度国内及南亚广泛传播。公元1—2世纪时,由于迦腻色迦王大力扶持推广,佛教传播到中亚和东亚。8世纪以后,印度教兴起,佛教渐衰。13世纪以后,佛教融入印度教,在印度本土消亡,19世纪又开始复兴。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等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中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欧美各国自19世纪以来,亦多设立佛教团体,从事研究和宣传活动。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说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初期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东汉末,随着安世高、支谶首译汉文本佛经的行世,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达到鼎盛,产生三论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宋元以后,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并得到较大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总 论 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基本教理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等);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公元前3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2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等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中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而印度本土佛教在9世纪前后渐趋衰微,13世纪初归于消灭,19世纪后始渐复兴。20世纪中叶起,特别在“不可接触者”群众中得到发展。欧美各国自19世纪以来,亦多设立佛教团体,从事研究和宣传活动。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说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初期仅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东汉末,随着安世高、支谶首译汉文本佛经的行世,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达到鼎盛,产生三论、律宗、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学 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