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词条 | 范仲淹 |
释义 |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天圣中任西溪盐官,参与重修捍海堰。景祐二年(1035年),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次年,上《百官图》议朝政,被指为朋党,贬知饶州。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攻延州,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因为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罢政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指陈时弊,直抒怀抱。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天圣中任西溪盐官,参与重修捍海堰。景祐二年(1035年),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次年,上《百官图》议朝政,被指为朋党,贬知饶州。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攻延州,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兴学育才,改革科举。因保守派反对,不能实现。亦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重视教育,爱惜人才。经略西北时,曾引导欲率众收复失地的张载弃武而习《中庸》,并亲教授之。四年主持“庆历兴学”:要求诸路府州军县皆立学,规定士人必须在学习业三百日,方可应试,以期振起学校,限制和消解科举影响;改革科举考试,规定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强调实用;扩建太学,延名师,作育人才,欲取胡瑗“苏湖教法”实行之。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治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天圣中任西溪盐官,参与重修捍海堰。景祐二年(1035年),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次年,上《百官图》议朝政,被指为朋党,贬知饶州。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因为保守派反对,不能实现。他亦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千古。有《范文正公文集》。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