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笔记杂著 文言小说
词条 | 荀子 |
释义 | 荀子 荀子 亦称《荀卿新书》、《孙卿子》。儒家著作。战国荀况著。其文长于论辩,说理精透,结构严密,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用譬喻,多排偶句,形成质朴又醇厚的独特风格,对后世说理文有一定影响。又有五篇短赋,为一种散文式的赋体;另《成相辞》篇,运用说唱形式表达作者政治思想,有人认为乃后世弹词之祖。《劝学》、《正名》、《儒效》、《乐论》、《非相》等篇,论及与文学有关问题。大旨宣扬人性本恶,强调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其中“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大略》),尤被重视。对言辞辩说的要求是“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道”即儒家的礼义道德,认为《诗》、《书》、《礼》、《乐》皆归之(《儒效》),实开后世文章必须明道、征圣、宗经之先河。而《乐论》论及诗乐的产生与政治的关系等特有的社会作用,既继承孔子等人的儒家传统,又有不少发展,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今传本为唐杨倞注本。清王先谦有《荀子集解》。另梁启雄有《荀子简释》。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笔记杂著 文言小说 荀子(约前313—约前238) 战国思想家、文学家。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赵国人。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哲学上倾向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是迄今所知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品。篇幅短小,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文风犀利,磊落宏伟,辞采纷呈,《劝学》可为代表。著有《荀子》(又名《孙卿书》)。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荀子 书名。荀况著。西汉刘向校《孙卿书》,定为32篇。《汉书·艺文志》著录33篇,或为传刊之误。唐杨倞据刘向辑本重新篇次,以类相从,改名《荀卿子》,简称《荀子》。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弟子所记。书中部分内容与大、小戴《礼记》互见,如《乐论》与《礼记·乐记》、《劝学》与《大戴礼记·劝学》等。《劝学》阐述教育作用、目的、内容和方法;《性恶》论述人性与教育作用;《解蔽》讨论学习、求知与思想方法;《修身》谈修养问题;《非十二子》分析、评点诸子学派。有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荀子简释》。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荀子(约前313—238年)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一说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学术首领),讲学则“最为老师”。破儒者西行不到秦先例,访秦,劝告秦昭王“力术止,义术行”,“节威反文”(《荀子·强国》)。去楚国,春申君任以兰陵(治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令,春申君死后专事著书、授徒,传授六艺之文,终老于斯。弟子有韩非、李斯等。对诸子学说多有批判、吸取,是先秦学术思想集大成者。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肯定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采纳法家观点,主张“法后王”,提出王霸结合,礼法并用。认为人具备认识事物的感觉和思维器官,而事物又具备可知之理,肯定事物可以被认识。批评孟子“性善说”无法得到验证而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而善(“伪”)是后天教育和影响的结果,两者的关系是“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通过“积”(个体努力不断积累)和“渐”(注重环境、教育影响),最终性恶就会“长迁而不返其初”,甚至“涂之人可以为禹”。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作为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礼法兼备的“贤能之士”;将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等,追求“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的大儒(《荀子·儒效》)。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的标准选人、育才:言行俱佳,“国宝也”;拙于言长于行,“国器也”;长于言拙于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荀子·大略》)。十分重视经典传授,要求求学“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礼》、《乐》、《诗》、《书》、《春秋》各有教育作用,囊括了天地间一切道理(《荀子·劝学》)。对学习过程有完整论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儒效》)关于“知之”,提出“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和“虚壹而静”的方法(《荀子·解蔽》)。提倡尊师,认为教师是治国之根本,师法是人成就的捷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强调“师云亦云”,不得背叛(《荀子·修身》),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开创中国教育史上强调外在规范的教育“外铄说”,形成注重文献传承的儒学流派。著作有《荀子》。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荀子(约前298—前238) 战国末期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况,字卿。赵国(都今山西太原)人。曾三次出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认为“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不应寡欲、去欲;而满足欲望的“求”的过程却要经过理性思维判断,因此主张节欲、以道制欲。认为农业是唯一的财富生产本源,“工商众则国贫”,具有明显的重农抑工商的意识。消费问题上,主张强本节用和开源节流。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荀子(约前313—约前230) 战国时思想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为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在稷下三为祭酒。曾入秦见秦昭王和相国范雎,入赵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论兵法,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春申君死后,他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著作有《荀子》。 ![]()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战 国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属山东)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认为认识上的“公患”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但又把“心”看做“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提出“明分使群”来说明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其“正名”学说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为驳斥墨子的“非乐”,曾作《乐论》,系统论述了“礼乐”思想。认为“人不能无乐”,强调“美善相乐”。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著作有《荀子》。 ![]()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中国逻辑史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属山东)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认为认识上的“公患”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但又把“心”看做“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提出“明分使群”来说明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其“正名”学说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为驳斥墨子的“非乐”,曾作《乐论》,系统论述了“礼乐”思想。认为“人不能无乐”,强调“美善相乐”。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著作有《荀子》。 ![]()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人 物 荀子(约前313—前238) 亦称“孙卿”。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国郇县(今山西临猗)人。对以前各大家的学说都有所批判、吸收、继承,但其思想体系仍属于儒家学派。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主张形产生神的形神观。(2) 提出精合感应的心物观。(3) 知虑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天官论,认为辨别事物异同的感知是“天官”活动的结果,并分析了错觉产生的原因。(4) 肯定心(称为“天君”)治五官,论述了感知与思维的辩证关系。(5) 在人性论方面主张性恶论。此外在情欲和学习心理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主要著作有《荀子》。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其弟子所记。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曾在齐国稷下游学,“三为祭酒”。后仕楚,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去官著书终老。韩非、李斯皆其学生。政治思想是一个以儒家为主体,在批判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各家思想的综合体系。他倡导唯物主义政治观,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恶的,必须通过礼乐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约束,才能使人去恶从善。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治理手段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著作有《荀子》。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荀子 战国末荀子著。荀况著述丰富,在汉代抄录流传三百多篇,名《孙卿书》,经刘向整理校定,定著三十二篇,名《孙卿新下》。《汉书·艺文志》著录名为《孙卿子》,后由唐代杨倞为之订正注解,把三十二篇分为二十卷,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该书思想内容丰富,论及古今天地,哲学经济,伦理政治等。其中《王制》、《富国》、《强国》、《王霸》、《君道》、《臣道》、《成相》等篇阐述了其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他既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又主张治国用礼义教化,同时也用刑罚镇压,主张“礼”“法”并重。提出隆礼至法、尚贤任能、富民惠民等政治主张。追求“王者之政”、“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王者之法”的“王制”政治理想。因为荀子的一些思想和儒家传统有分歧,遭到宋代程朱理学的反对。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是一部有关《荀子》训诂考订和注释较为完整的著作,今人梁启雄撰有《荀子简释》。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荀子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属山东)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正名”之说,强调等级制,反对世袭制。在法律上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要求实行“刑当罪”、“爵当贤”的刑赏原则。提出“明分使群”来说明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著作有《荀子》。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荀子 书名。荀子著。共三十三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其弟子所记。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阐述伦理政治思想的,有《性恶》、《礼论》、《王霸》、《王制》等篇。《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表述了为君、治国之道。《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注释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属山东)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承认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辨别和验证。认为认识上的“公患”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为要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但又把“心”看做“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注错习俗”)和教育(“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正名”之说,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提出“明分使群”来说明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的起源。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其“正名”学说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贡献。为驳斥墨子的“非乐”,曾作《乐论》,系统论述了“礼乐”思想。认为“人不能无乐”,强调“美善相乐”。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著作有《荀子》。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荀子 荀子著。三十二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提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片面、部分),而暗于大理”的命题,主张解蔽;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提出“制名以指实”,主张“缘天官”(通过感官)和“心”的征知来认识客观事物;阐述伦理政治思想的,有《性恶》《礼论》《王霸》《王制》等篇。《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表述了为君、治国之道。《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注释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