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形神
释义
形神
形神xínɡ shén  ❶中国哲学术语。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先秦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北游》)之说。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首次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以后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命题,如桓谭王充等针对代流行的谶纬迷信,先后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形神》),“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南北朝时期,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范缜作《神灭论》,论证“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形神关系,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思想,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近代章炳麟则根据近代理化知识对人的生死等作了新的解释,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了一步。
  ❷中国古代美学概念。指形体与神采。常用以评价诗文、书画。一般认为神寓于形,以形显示形象和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质,神似高于形似,既要求“形神兼备”,又可以“离形得似”。
出处:语词卷 • X • xínɡ • 形
形神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形体与神采。常用以评价诗文、书画。一般认为神寓于形,形表现神,以具有鲜明特征的形体显示创作主体和艺术形象的精神、气质,但更重“传神”,神似高于形似,既要求“形神兼备”,又可以“离形得似”。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形神  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先秦如庄子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知北游》)之说。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首次肯定有形体才有精神。以后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发展了荀子的命题,如汉代桓谭、王充等针对汉代流行的谶纬迷信,先后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形神》),“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南北朝时期,形神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范缜作《神灭论》,论证“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还用“刃利之喻”来论证形神关系,驳斥了佛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的思想,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近代章炳麟则根据近代理化知识对人的生死等作了新的解释,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神观又前进了一步。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