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科学技术哲学 • 人 物
词条 | 马尔库塞 |
释义 |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美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原籍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勃兰代斯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将自己的思想称作“否定的思想”。主张哲学的重要职能是对存在特别是社会存在进行批判。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在西方被誉为60年代以来西方“学生运动的先知”,成为西方“新左派”中最知名的人物。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等。 出处:哲学卷 • 科学技术哲学 • 人 物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 美国社会学家。生于德国。曾在柏林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学习。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在社会研究所工作。1933年后流亡瑞士,后到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籍。1951年起在哥伦比亚、哈佛等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自称其思想为“否定的思想”,主张哲学的职能是对社会存在进行批判。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爱欲的能量受到压抑,在理想的政治制度下人们将建立一个“非压抑的升华”的社会,即“没有丧失其爱欲上的能量的性冲动,越出其直接的对象并把个人之间以及人们同其环境之间的正常的非爱欲的和反爱欲的关系加以爱欲化”的社会,从而得到人的生理本能的解放。50年代末和60年代致力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文明使人变成了“单面的人”,丧失了对现实社会进行否定和批判的能力;社会也从双向度的变成单向度的,即从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有所需求的社会变成了物质上得到满足而精神上得不到发展的社会。以资本主义结构的改变为理由,认为工人阶级已被发达工业社会所“溶化”和“一体化”,从而失去革命精神,不再成为革命的动力,只有“新左派”(以破产的知识分子和激进的青年学生为主)才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将“本能冲动”与“超我”或“自我”的矛盾作为人的发展的动力,把社会的前进看做是“本能冲动”的克服与改造,主张从“意识革命”和“本能革命”入手。主要著作有《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的人》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史 • 人 物 • 美 国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美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原籍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勃兰代斯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将自己的思想称作“否定的思想”。主张哲学的重要职能是对存在特别是社会存在进行批判。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在西方被誉为60年代以来西方“学生运动的先知”,成为西方“新左派”中最知名的人物。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美 国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 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一。原籍德国。弗赖堡大学哲学博士。1933年加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纳粹执政后流亡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1951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布兰代斯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将自己的思想称作“否定的思想”。主张哲学的重要职能是对存在特别是社会存在进行批判。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在西方被誉为60年代以来西方“学生运动的先知”,成为西方“新左派”中最知名的人物。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爱欲和文明》、《单面人》等。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事业 • 人物与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