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亦称“前马打蓝国”。指诃陵国(Keling或Kalingga,有说即葛都国)、散查亚国、辛多克国、墨棠国。公元8世纪中叶至11世纪初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印度教诸王国的泛称。国都初在墨棠(Medang),即今中爪哇葛都(Kedu)的普兰巴南(Prambanan)地区。拉图·散查亚(Ratu Sanjaya,732—约760年在位)统治时期,势力远及东爪哇、巴厘、巽他和室利佛逝;巴利通(Balitung,898—910年在位)统治时期,王国中心转移至东爪哇;辛多克(Sindok,929—949年在位)统治时期,迁都至东爪哇的瓦图加鲁(Watugaluh);墨棠国达尔马旺沙(Dharmawangsa,990—1007年在位)统治时期,征服巴厘、东加里曼丹、邦加和室利佛逝。1007年被室利佛逝国与马六甲联军攻灭。
❷亦称“后马打蓝国”。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中爪哇伊斯兰教王国。1586年由马打蓝(Mataram)地方领主斯诺巴迪(Senopati Ingalaga,?—1601)建立。苏丹·阿贡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中爪哇,扩张领土,灭帕章国(Pajang,1617年),国力极盛一时。曾两度进击占据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荷兰人。国都多次易地。阿莽古拉特一世(Amangkurat Ⅰ,1645—1677年在位)时爆发杜鲁诺佐约起义。后长期内战。1755年被荷兰分裂为日惹、梭罗两公国。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中世纪史 • 印度尼西亚中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