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政 区 • 州
词条 | 徐州 |
释义 | 徐州 徐州 ⑴ 古“九州”之一。《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尔雅·释地》:“济东曰徐州。”海指今黄海,岱是泰山,淮是淮水,济东即济水以东。 ⑵ 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地区。东汉治郯(今山东郯城),三国魏移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东晋初失淮北地,治所南迁。后得淮北,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乃分淮北为北徐州,治彭城;淮南仍为徐州,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又改徐州为南徐州;北徐州为徐州。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元至正时升为徐州路。不久降为武安州。明洪武初复改徐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府,并置铜山县为治所。辖境相当今江苏新沂市、宿迁市、睢宁以西、以北和安徽濉河以北地区。1912年废。 ⑶ 十六国后秦置。治项(今河南沈丘)。辖境约当今河南商丘市、太康、商水以东地区和安徽亳州市、涡阳、蒙城等县。 ⑷ 十六国后燕置。治黄巾固(今山东章丘市),后移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又移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北)。 ⑸ 十六国南燕置。治莒城(今山东莒县)。辖境约当今山东沂山东南迄滨海一带。 ⑹ 北魏延和二年(433年)置。治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皇兴初废。 ⑺ 南朝宋置。治燕县(今安徽凤阳东北)。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包有蚌埠、凤阳、明光、来安、滁州、全椒等市县地。齐改北徐州。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政 区 • 州 徐州 市名。古称彭城。在江苏省西北部。面积1.13万平方千米。人口973万(2010年)。辖云龙、鼓楼、铜山、贾汪、泉山五区和丰县、沛县、睢宁三县,代管新沂、邳州二市。市人民政府驻云龙区。秦末为西楚国都。三国魏为徐州治。清为徐州府治。1945年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1949年划属山东省,1952年复归江苏省(地级)。1958年降为县级市,1962年复升地级市。地处黄淮平原,废黄河、京杭运河流贯。农产小麦、玉米、稻、甘薯、棉花、豆类等。据鲁、豫、皖、苏四省要冲,向为军事要地。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即以此为中心。为淮海经济协作区中心城市。有煤炭、电力、机械、化学、冶金、建材等工业。为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市南建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纪念馆。京沪、陇海铁路及京沪高铁和京台、合徐、连霍等高速公路经此。民航有观音机场。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名胜古迹有云龙山、云龙湖、华佗墓、兴化寺、黄河故道公园、狮子山汉兵马俑坑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江苏省 • 省、市、县(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