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Y • yù • 御
词条 | 御史大夫 |
释义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yù shǐ dà fū) 官名。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长官,负责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名大司空、司空。隋唐置御史大夫,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出处:语词卷 • Y • yù • 御 御史大夫 官名。(1)秦始置,位仅次于左、右丞相,辅佐丞相处理全国政务,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仍为丞相副贰,秩中二千石,为全国最高监察、执法长官。因与皇帝关系亲近,权势或在丞相之上。武帝之后,监察弹劾之权实移御史中丞,职权逐渐旁落。成帝时一度改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不复领御史、掌监察。魏、晋、南北朝不置。隋、唐、五代为御史台长官,专职监察弹劾百官。中唐至五代,多为外官所带宪衔,正职常缺。北宋前期多作从二品加官。辽为南面官。金亦为御史台长官。元代置,一至二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随御史台罢,后设都察院为御史府,复置御史大夫为长官。成祖复改御史府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为左右都御史。(2)西汉初年诸侯王国自置,位次丞相,掌督察官吏。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御史大夫 官名。秦汉时位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国家文典图籍。此外,还有权处理大臣奏章、监督地方刺史、考课、弹劾百官。丞相有缺,常由其递补,故有副丞相之称,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其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等。汉成帝时改称大司空,掌水利和工程营建,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职掌,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晋后,御史大夫多不置。隋唐后虽置而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长官。明洪武年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为长官,御史大夫遂废。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御史大夫 官名。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东汉以后改名大司空、司空。晋后,御史大夫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而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长官。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亦废。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