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AGK星表”。一种相对星表。1867年德国天文学会提出对《波恩巡天星表》中赤纬+80°-2°、亮于8等的恒星位置进行测定。其基本星取自《基本星表》,1910年完成,共有144000颗星,称为“天文学会第一星表”,即“AGK1星表”。后来科尔多瓦天文台和拉普拉达天文台又将其扩充到赤纬-90°。1924年又用照相方法重测,取得恒星自行值。修订后的星表称为“AGK2星表”,共有赤纬-2.5°+90°、亮于11等的183520 颗星的位置和自行值,历元1950.0,其定标星以《FK3基本星表》为参考系。1955年开始修订《AGK2星表》,其观测定标星以《FK4基本星表》为参考系,由照相观测向南扩充后,共有195000颗星的位置和自行值,并于1973年以磁带形式给出,称为“AGK3星表”。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天 文 学 • 天体测量学和球面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