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D • dé • 德
词条 | 德治 |
释义 | 德治 德治(dé zhì) 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感化来统治人民。《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可以教化人民,获取民心。 出处:语词卷 • D • dé • 德 德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感化来统治人民。《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德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西周初周公(旦)已提出“敬德保民”。孔子明确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要求对民众实行道德教化。认为政、刑只能使民不敢犯罪,而德、礼则能使民知耻归心。要求统治者本人“其身正”,成为民众的道德表率。“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秦亡以后,儒家进一步认识到道德教化的特殊功能,认为治国当“以仁义为巢”、“教化”为务。西汉董仲舒提出要以教化“堤防”万民之“从利”,“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举贤良对策》)。反映了儒家强调道德的政治作用的思想特点。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德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感化来统治人民。《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