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性格。如:心性好强。
出处:语词卷 • X • xīn • 心
词条 | 心性 |
释义 | 心性 心性(xīn xìnɡ) ❶指心和性的关系。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的提法。后来佛教各宗更盛谈心性,如禅宗说“自心即是真性(佛性)”,明心见性,便顿悟成佛。宋儒如程颐、朱熹等批评佛教“认心为性”,以为“性”本身即“天理”,是客观的;“心”虽包涵着这“性”,具有天赋观念(即理),但“心”“性”是有区别的。陆九渊则从“心即理也”出发,认为“心”“性”是一个东西,显然更接近禅宗。戴震则认为“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心”并无天赋的“理”,而只有思维能力,“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因此人能认识客观事物的理。他既反对“以性专属之神(即心)”,也反对“以性专属之理”。 ❷性格。如:心性好强。 出处:语词卷 • X • xīn • 心 心性 儒教重要哲学理论之一。儒教认为,圣人们为使社会和谐、有秩序,最重要的手段是教人向善。为了使人向善,就须研究使人向善的根据,即研究人的本性。春秋战国时代,儒者们就认真探讨人的本性和意志问题。孔子主张人性相近,后天使人变得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可以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可以教人向善;还有人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或可善可恶,要看如何教化。到汉代,董仲舒认为,人禀阴阳二气,所以有善有恶。但圣人纯善无恶,有些坏人则纯恶无善,教化也无法改变。董仲舒的人性论后来被发展为“性三品”说,或表现为“善恶混”的形式。唐代后期,一部分儒者重新重视人性探讨,韩愈总结以前的儒教人性论,主张性三品说。其弟子李翱参考佛道二教,认为人性本善,著《复性书》,主张人应复归本性。宋代儒者继承唐代后期儒者的主张,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向善,甚至人人皆可为尧舜、作圣人。这本善的人性被称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他们采纳道教的道性说,把恶归结为气质之性对天地之性的障蔽,主张通过求知和宗教修养(“学”)改变气质。与人性论相关,宋明儒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心”(意志)与人性、情欲的关系。他们把心分为道心和人心,认为道心使人遵守秩序,人心放纵人的欲望,主张用道心控制人心。在与宇宙本体论的关系上,程朱学派主张人的本性就是气中之理,即天理,叫作“性即理”论;陆王学派则主张心就是理,叫“心即理”论。而理就是天理,天理与天和上帝同义。因此,上帝就在我心,不须他求。宋明儒者的心性论,是儒教重要的哲学根据。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 理 心性 指心和性的关系。战国时孟子有“尽心知性”的提法。后来佛教各宗更盛谈心性,如禅宗说“自心即是真性(佛性)”,明心见性,便顿悟成佛。宋儒如程颐、朱熹等批评佛教“认心为性”,以为“性”本身即“天理”,是客观的;“心”虽包涵着这“性”,具有天赋观念(即理),但“心”“性”是有区别的。陆九渊则从“心即理也”出发,认为“心”“性”是一个东西,显然更接近禅宗。戴震则认为“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心”并无天赋的“理”,而只有思维能力,“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因此人能认识客观事物的理。他既反对“以性专属之神(即心)”,也反对“以性专属之理”。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