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古代史 • 古部落、古国、朝代
词条 | 高句丽 |
释义 | 高句丽 高句丽 亦称“高句骊”、“句骊”、“高丽”。中国古族名、古国名。高句丽族源于中国东北岁貊族的一支。战国时属燕,汉武帝时起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亦称邹牟)建高句丽国,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东北五女山高句丽古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辖地约有今鸭绿江及其支流浑江流域一带。山上王和故国原王时期,两度移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山城子)。4世纪初,南占乐浪郡地。嗣后在朝鲜半岛与新罗、百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广开土王(好太王)在位时,败倭、百济联军。其子长寿王在位时(413—491),为加强王权,巩固势力范围,427年迁都平壤。475年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为高句丽极盛时期。6世纪后渐衰,668年为唐和新罗联军所灭。唐在其地设安东都护府。其族众大部分迁居中原、靺鞨、突厥地区,后逐渐融入汉等民族,少部分则与朝鲜半岛原有民族融合。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古部落、古国、朝代 高句丽 亦称“高句骊”、“句骊”、“高丽”等。高句丽族源于中国东北█ 貊族的一支。战国时属燕,汉武帝时起属玄菟郡。公元前37年(元帝建昭二年)夫餘人朱蒙(亦称“邹牟”)建高句丽国,都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西汉元始三年)迁都国内城(今中国吉林集安),同时为加强防卫,又于城北修筑丸都城。东汉末到魏晋时代,高句丽因遭公孙氏、毌丘俭、慕容皝等多次打击,活动范围日蹙。后又复兴,5世纪初占据后燕辽东、玄菟两郡。长寿王在位时(413—491),为加强王权,巩固势力范围,427年(北魏始光四年)迁都平壤。迁都后,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局面。475年(北魏延兴五年)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为高句丽极盛时期。南北朝时,一直与中原北朝各王朝通使往来,奉表进贡方物,接受册封。560年(北齐乾明元年)被封为高丽王,自此高句丽也称高丽。6世纪后渐衰,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将李勣率军攻占平壤,高句丽亡。唐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治今朝鲜平壤)。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地 名 • 城国、部落 高句丽 亦称“高句骊”、“句骊”、“高丽”等。中国古代濊貊族迁于东北的一支。战国时属燕,汉武帝时起属玄菟郡。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馀人朱蒙(亦称“邹牟”)建高句丽国,都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以“高”为姓。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中国吉林集安),同时为加强防卫,又于城北修筑丸都城。东汉末到魏晋时代,高句丽因遭公孙氏、毌丘俭、慕容皝等多次打击,活动范围日蹙。后又复兴,公元5世纪初占据后燕辽东、玄菟两郡。长寿王在位时,为加强王权,巩固势力范围,北魏始光四年(427年),迁都平壤。迁都后,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延兴五年(475年),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为高句丽极盛时期。南北朝时,一直与中原北朝各王朝通使往来,奉表进贡方物,接受册封。北齐乾明元年(560年),被封为高丽王,自此高句丽也称高丽。6世纪后渐衰,唐总章元年(668年),唐将李勣率军攻占平壤,高句丽亡。唐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府治在今朝鲜平壤市)。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东北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