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应用语言学
词条 | 心理语言学 |
释义 |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运用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主要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语言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人们获得(包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从50年代初到50年代末,是其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语言编码和解码。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为第二阶段,受到美国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 )语言理论的影响,着重研究人类运用语言的心理过程。主要是:(1) 运用语言的模式,(2) 语言结构和语义的储存和记忆,(3) 人脑对各类句子的处理等。60年代后期起进入第三阶段,对语义这一心理学上极其重要的概念的研究逐渐转向句子中词与词的语义关系。它对探索语言的起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教学、儿童语言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种言语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外语教学和本族语的启蒙教学等方面。 出处:语言学卷 • 应用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书。美国斯洛宾(Daniel Isaac Slobin,1939— )著。原文是英文,题为Psycholinguistics。1971年初版,1979年再版。除绪论外分7章。提出心理语言学是研究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的学科。评述了以马尔可夫过程为基础的链模式、短语结构语法、转换语法、格语法和生成语义学五种语言理论,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为目前正在形成由心理学、语言学和人工智能交叉而成的重要学科——“认知科学”。探索了语言的共性问题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出处:语言学卷 • 著作 文件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通过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验手段,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类个体语言的获得、理解和生成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即从心理过程和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来研究人类语言机制的构造和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它属于认知心理学;从语言学的角度,它属于实验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一词于1936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Jacob Robert Kantor,1888—1984)在其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最先使用。195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举办“心理语言学”讨论会,以及1954年奥斯古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1916—1991)和西比奥克(Thomas Albert Sebeok,1920—2001)在此基础上合编《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是心理语言学作为学科诞生的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 )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提出生成语法理论,引起心理语言学对人类利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的激烈讨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语言运用的模式、语言结构和语义的储存与记忆、人脑对各种句子的处理。 出处:心理卷 • 总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