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法 国
词条 | 萨特 |
释义 | 萨特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 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博士。曾去德国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抵抗运动。创办《现代》杂志,并担任《人民事业报》社长、《革命》月刊主编、欧洲作家联盟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接受。在哲学上,主张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前者为意识之外的存在,后者为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人的存在特征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先存在,然后取得其本质,取得本质的过程即计划和意向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他的自由。提出以人的自由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方面的缺少,因而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还以小说和戏剧表达其存在主义思想。主要著作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和剧本《苍蝇》《隔离》,小说《厌恶》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法 国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 法国作家、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博士。曾去德国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抵抗运动。创办《现代》杂志,并担任《人民事业报》社长、《革命》月刊主编、欧洲作家联盟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接受。1971年在巴黎组织解放通讯社。在哲学上,主张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前者为意识之外的存在,后者为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存在为一切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人的存在特征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先存在,然后取得其本质,取得本质的过程即计划和意向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他的自由。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负责。集体、社会和国家吞没、扼杀了人的真正存在,使人成为一个受到他人和社会制约的、失去个性的异化的人。提出以人的自由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方面的缺少,因而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以小说和戏剧表达其存在主义思想。主要著作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和剧本《苍蝇》、《隔离》,小说《厌恶》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外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 法 国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法国哲学家、作家。1924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去德国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后被德军俘虏,1941年获释,转入抵抗运动。战后创办《现代》杂志, 并任《人民事业报》社长、《革命》月刊主编、欧洲作家联盟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给予的一切荣誉。1971年在巴黎组织解放通讯社。在哲学上,倡导存在主义,主张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前者为意识之外的存在,后者为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存在为一切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人的存在特征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先存在,然后取得其本质,取得本质的过程即计划和意向的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他的自由。提出以人的自由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因而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学上,提出“介入文学”,主张作家参与改造社会,文学作品应干预社会生活,对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表明态度。所作日记体小说《恶心》,描写主人公的空虚、烦恼和对周围事物的厌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剧本《苍蝇》《隔离审讯》《恭顺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部曲(包括《懂事的年龄》《拖延时间》《悲痛欲绝》),福楼拜传记《家庭的白痴》等。 萨 特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法 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