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化性起伪 |
释义 | 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 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命题。意为变化人自然本性的恶而兴起人为的善。荀子批评孟子“性善说”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将属于后天社会影响的“伪”的结果也归为本然的人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孟子所谓“善”,应是“伪”而非“性”。人的本性虽“恶”,却又具“目可以见,耳可以听”的认知能力,只要通过个人主观努力和外部环境、教育的共同作用,“小人可以为君子”。故而“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从人性及其改造层面论证了提倡礼义、法度的理论依据。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化性起伪 荀子用语。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礼义、法度是人为的(“伪”)。他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并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人性上说明了他提倡礼义、法度的理论根据。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化性起伪 荀子用语。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礼义、法度是人为的(“伪”)。他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并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人性上说明了他提倡礼义、法度的理论根据。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