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zhì   ㊀
  ❶志向;意志。如:有志竟成。《诗大序》:“在心为志。”《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❷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❸通“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设兵张旗志。”
  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如:用秤志志。
  ㊁〔誌〕
  ❶记;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标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陶潜《桃花源记》:“〔渔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❷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
  ❸标志;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
  ❹通“痣”。《南齐书·江祏传》:“高宗胛上有赤志。”
出处:语词卷 • Z • zhì • 志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语。有多种含义。可理解为目的、动机。程朱认为志是“心之所之”。南宋陈淳将其解释为“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北溪字义》)。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心之所期为,志也”(《诗广传》)。亦有意志、志向的涵义,与“气”(指情绪)相对应,如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理论、术语
  中国哲学术语。《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以“志”为心之所向,有趋向之意。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墨子·鲁问》),以“志”表示人的思想动机。孟子以“志”为其重要哲学概念。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上》)明王守仁视“志”为人的一切精神、言行的主宰,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而圣则圣矣”(《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