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董仲舒
释义
董仲舒
董仲舒约前179—约前104  汉代思想家,儒教实际创始人。籍贯广川(今河北景县)。曾任儒经博士、江都相、中大夫等职,后因病免职,以著述、讲学为事。他在《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对当时的宗教、政治体制唯一的解释和指导,把传统宗教信仰奠基于儒学之上,成为儒教。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系统理论,把儒教的政治伦理原则概括为“三纲”、“五常”。他认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是天意的体现:“道之大原出于天。”(《贤良对策》)君主照儒家之道行事,才能得天的庇佑,天就会降下祥瑞;否则,天将降下灾异。董仲舒的学说被汉代儒者普遍信奉,成为一代宗师,后世被作为先儒,从祀孔庙。其主要著作为三篇《贤良对策》和《春秋繁露》。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人 物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专治《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传统社会以儒学为正统之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神学体系,而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认为“天”对地上君王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依据。将天道和人事比附,以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借天意将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与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见之”。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揭露“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社会不公现象,提出“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抑兼并主张。发展前代人性差异论观点,提出“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的“性三品”说,认为“中民之性”可“待渐教训而后能为善”,“圣人之性”无须教育即可经修养而致,“斗筲之性”则不易趋善而有赖刑罚制约;主张以教化为之“堤防”,设庠序、立太学培养贤士。发展前代“五伦”学说,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王道三纲”,并以“天人感应”与“阳尊阴卑”说予以论证,并将仁、义、礼、智、信提升为“五常”之道与之配合,形成纲常体系,成为后世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价值观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的修养原则。著作有《春秋繁露》(或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政治家。广川(治今河北冀州)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本经济观点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认为国家情况的良好取决于统治者的“正心”,其安坐而食也是“天之理”。认为社会贫富不均主要来自富豪兼并土地,因此主张“限民名田,以澹不足”。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提出“天人感应论”,是对孟子“天人合一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形体、心理都必须与天数相符,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形神观和心物观。(2) 论述了视觉产生的三个条件:“质”(感知器官)、“见”(与物接触)和“觉”(清醒状态)。(3) 在讨论智力时,论述了思维(思维就是谋化、类推)的定义及其和语言的关系。(4) 论述了注意分配问题。(5) 在情欲心理方面,主张用礼义节制情欲,但又不能过度节制。(6) 提出“贵志论”,认为志与物的关系如同质与文的关系,质重于文,所以志贵于物。(7) 提出“性三品论”,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天生已善、中民可善可恶、斗筲之人则生来就恶。(8) 在性与教的关系上,主张善性是性教结合的结果。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试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与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见之”。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抑兼并主张。著作有《春秋繁露》(可能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董仲舒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中国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试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专制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与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见之”。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抑兼并主张。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著作有《春秋繁露》(可能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治今河北景县西南)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见“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试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与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见之”。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现象有所揭露,提出“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的抑兼并主张。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著作有《春秋繁露》(可能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