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词条 |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
释义 |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学校校、院、系进行的大规模调整的工作。客观上高等学校存在地区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办学力量分散、学校类型和系科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失衡等问题,主观上认为旧中国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希望学习苏联加快工业化发展。1949年底已开始小范围调整,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北京师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等。1951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按照苏联模式拟定工学院调整方案,经政务院批准后于次年4月公布,院系调整启动。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1952年下半年以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为重点,到年底,全国有3/4高等院校进行调整。1953年又以中南地区为重点,并开展西北、西南地区的局部调整。到年底,第一阶段工作基本结束。调整前全国有高校211所,调整后则为182所,私立大学改公立,撤销了一批原著名教会大学校名,形成了一批新的专门学院(如北京八大学院),增加了工科和师范人才的培养。1955年中央政府在研究修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以高校多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为由,遂开始带有战略转移性质的第二阶段高校院系调整,指导思想为既逐步加强内地学校,又充分发挥沿海城市学校潜力。一些高校按院系分拆重组,迁往内地建立新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大部分西迁创建西安交通大学等。至1957年,内地高校由1951年的87所增加到115所,西安则由8所增加到22所。高校院系调整结束后,全国共有高校229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医药院校37所,农林院校31所,语言院校8所,财经院校5所,政治院校5所,体育院校6所,艺术院校17所,其他院校1所。彻底改变了历经半个世纪而形成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