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亚 洲 • 东 亚
词条 | 蒙古 |
释义 | 蒙古 蒙古(Монгол) 亚洲中部内陆国。同中国、俄罗斯为邻。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人口286万(2012年),主要为喀尔喀蒙古人(约占80%),此外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首都乌兰巴托。全境为高原,平均海拔1500余米,大部分地区多山,有阿尔泰山、杭爱山等,许多山峰在海拔3000米以上,中、蒙边界上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南部为戈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短暂,最高气温达35℃。年降水量:戈壁区20~100毫米,其他地区稍多,个别山地达500毫米。主要河流有克鲁伦河、色楞格河。矿产资源煤、萤石、钨、铜、金、铁、锡等蕴藏量大,铜、钼矿储量居亚洲之首。原为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21年7月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废除君主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称“蒙古共和国”。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主要以饲养牛、羊、马、骆驼为主。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等作物为主。工业以肉、乳、皮革加工业为主,木材加工、电力、纺织、缝纫和采矿业也有一定发展。出口畜产品、煤炭、铁矿石等,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日用品等。 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亚 洲 • 东 亚 蒙古 民族名。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两宋、辽、金时,史籍称“萌古”、“朦骨”、“蒙古里”等。初游牧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后渐向西,发展到今鄂嫩、克鲁伦、土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建立大蒙古国或称蒙古汗国。一说自此,由突厥化蒙古人和蒙古化之突厥人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遂由原来的部落名称演变为整个民族及汗国之名称。其后建立元朝及四大汗国。元亡后,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部分退回蒙古高原;部分则留居中原,渐与汉族等融合。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史 • 北方地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