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xìnɡ  ❶性质,指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如:弹性;药性。《孟子·告子上》:“是岂水之性哉!”
  ❷人物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孟子·告子》:“生之谓性。”告子此说为孟子所反对,而赋予“性”以道德属性,提出“性善”说。后荀子提出“性恶”说。《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以性为人所具有的素质。《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注:“性,即理也。”儒多认为人性体现天理,故“性”与“理”义亦相通。
  ❸佛教指事物内在的和不可改变的本质。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与“相”相对。《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
  ❹生命;生机。《左传·昭公八年》:“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并作,莫保其性。”
  ❺性情;脾气。如:发性;使性;一时兴起。《红楼梦》第九回:“香菱本有些性急,便羞怒相激。”
  ❻性别。如: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❼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如:性病;性行为;性意识。
  ❽语法范畴之一。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代词等语法上的性别。一般分阳、阴、中三类。如俄语中брат(兄弟),阳性;книга(书),阴性;поле(田野),中性。
出处:语词卷 • X • xìnɡ • 性
  人物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孟子·告子》:“生之谓性。”告子此说为孟子所反对,而赋予“性”以道德属性,提出“性善”说。后荀子提出“性恶”说。《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以性为人所具有的素质。《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注:“性,即理也。”宋儒多认为人性体现天理,故“性”与“理”义亦相通。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语法范畴之一。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语法上的性属,一般分阴性、阳性、中性三类。如俄语中газета(报纸),阴性;журнал(杂志),阳性;издание(刊物),中性。在具有性范畴的语言中,性的数量不一定相同,如法语有阴、阳两性,而德语与俄语有阴、阳、中三性;斯瓦希里语则至少有六个性。性的语法范畴的产生,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有一些生物名词与自然性别是一致的,如俄语отец(父亲,阳性)、мать(母亲,阴性),волк(公狼,阳性)、вочица(母狼,阴性),而有一些名词的性则各语言并不相同,如“太阳”俄语说сонце,为中性,德语说die Sonne,为阴性;发展到后代,语法上的性只是某些词类的形态分类标志,与自然性别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名词的性属通常都有一定的形态标志。如俄语中以辅音字母、й、ь结尾的属阳性;以а、я、ь结尾的属阴性;以o、e结尾的属中性。德语的性通过冠词来表示,如der Tisch(桌子)为阳性,die Tafel(黑板)为阴性,das Buch(书)为中性。语法上的性有时决定着词的形态变化体系,如俄语的阳性、中性名词属第一变格法,阴性名词属第二变格法;对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也起着制约作用,如俄语和德语的形容词必须与被修饰的名词保持性的一致,等等。有的语言,如汉语,没有性的语法范畴。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有“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区别,但这只是书写上的区别,并非语法范畴上的分别。
出处:语言学卷 • 语法学
  人物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孟子·告子》:“生之谓性。”告子此说为孟子所反对,而赋予“性”以道德属性,提出“性善”说。后荀子提出“性恶”说。《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以性为人所具有的素质。《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注:“性,即理也。”宋儒多认为人性体现天理,故“性”与“理”义亦相通。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