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性三品说 |
释义 | 性三品说 性三品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学说。倡导于汉唐时期,董仲舒、王充、韩愈是其代表。孔子曾认为:“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在人性与教育问题上将人区分了等次。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即“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中民之性”可上可下,须“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春秋繁露》卷十)。王充认为,孟子言人性善者是指中人以上者,荀子言人性恶者是指中人以下者,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是指中人,但人的善恶在于教,不独在性。到韩愈更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上品之性者“就学而愈明”,下品之性者“畏威而寡罪”,据此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原性》)。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性三品说 西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论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中民之性”可上可下,须“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春秋繁露》卷十)。到唐韩愈更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原性》)。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中国伦理思想史 性三品说 西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论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中民之性”可上可下,须“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春秋繁露·实性》)。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有着鲜明的政治意图。上等的“圣人”指统治阶级,下等的“斗筲”为被压迫的民众。后者生来愚昧无知,有恶无善,必须俯首听命“圣人”的教诲和统治。唐韩愈提出一种严格的“性三品说”,把“性”和“情”对立起来,各分上、中、下三等,“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来”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原性》)。既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又论证了严刑酷罚的必要性,还蕴含有区别管理的思想成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