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灵渠
释义
灵渠
灵渠  亦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令史禄兴修,以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34千米。唐后称灵渠,亦作“零渠”,或作“秦凿渠”。分南、北两渠,南渠注漓江,北渠汇湘江。北渠占水量十分之七,南渠占水量十分之三,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灵渠的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水(运渠、湖泽、陂堰、池塘、海洋等)
灵渠  亦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广西兴安境内。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为统一岭南,令监郡御史禄(后世称其为“监禄”或“史禄”)兴修,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淮南子·人间训》:“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高诱注:“监禄秦将,凿通湘水离水之渠。”长34千米。唐后称“灵渠”,亦作“澪渠”,或作“秦凿渠”。采用可溢流的拦河坝(大、小天平)壅高湘江上源海阳河的水位,并用分水铧嘴将湘水分成南北两渠,南渠注漓江,北渠汇湘江。北渠占水量十分之七,南渠占水量十分之三,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唐代筑斗门十八座,宋代为三十六座,清代为三十二座,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越过湘、漓两水的分水岭。既便舟楫,又利灌溉。灵渠的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最早的人工通航设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的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旧时年久失修,堤坝崩漏,渠道淤塞。新中国成立后,沿岸新建许多水渠、水库和大小水电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示意图
出处:建筑水利卷 • 水  利 • 水利史 • 工 程
灵渠  亦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令史禄兴修,以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34千米。唐后称灵渠,亦作“零渠”,或作“秦凿渠”。分南、北两渠,南渠注漓江,北渠汇湘江。北渠占水量十分之七,南渠占水量十分之三,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灵渠的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经济地理 • 水利建设 • 灌 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