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性善说
释义
性善说
性善说  中国古代一种人性与教育作用的主张。为孟子首先提出。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并不大,就是这不大的差别决定了人之为人;所谓人性即是“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种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根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这种善性又可称为“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尽心上》)。是为人类所共有,人性因此而平等。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扩充人的善端以成就人的道德,进而推及于天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据此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由此开创注重人内在发展的教育内发说。而其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依据的观点,为后世大多数儒家学者所接受,并有所发展,如二程、朱熹、王守仁等,成为中国古代人性与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倾向。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