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性无善恶说 |
释义 | 性无善恶说 性无善恶说 战国时告子的人性观。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将人性理解成人的自然本性,无道德、善恶可言:“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并以杞柳与桮棬的关系比喻人性与道德的关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告子上》)指出了人性与“仁义”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一种与孟子天赋道德观相对立的后天道德观。为后世一些学者所继承。北宋王安石也主张“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文公文集·原性》)。明清之际王夫之则提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之也”(《尚书引义·太甲二》)。认为善恶得之于后天的“习成”。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