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恩格斯 |
释义 | 恩格斯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与马克思一起组织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马克思合著《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对政治、经济、哲学和教育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刻论述。撰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强调把教育与物质资料生产相结合。指出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要发展工农业,也要发展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1820年11月28日生于德国巴门市(时属普鲁士王国,今伍珀塔尔市)。父亲是纺织厂厂主。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迫于父命辍学经商。在不来梅实习经商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伍珀河谷来信》,揭露虔诚派教徒的伪善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批判谢林的神秘主义哲学。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营的欧门-恩格斯公司工作。在这里,经常深入实际,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建立联系,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这期间,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从此并肩战斗终生。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5年3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问世,该书阐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1845—1846年,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露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面目及其哲学基础,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846年和1847年,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先后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清除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他出席了同盟6月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先后为同盟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纲领草案。与马克思一起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起草同盟的纲领,即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爆发,恩格斯和马克思拟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作为共产主义者在这次革命中的行动纲领。4月他们从法国回到德国,在科隆筹办《新莱茵报》,该报于6月1日出版。他们通过该报指导德国革命运动,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5—7月,参加了德国西南部的起义部队,直接投身保卫革命成果的战斗。起义被镇压后,经瑞士前往伦敦,与马克思共同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1852年,为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写了《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两书。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1850年11月重返曼彻斯特经商,直到1870年移居伦敦。在这二十年间,同马克思保持频繁书信往来,商讨各种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1851—1862年,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并支持意大利、爱尔兰、波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广泛深入地研究军事理论,写了大量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文章,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基础。 1870年返回伦敦后,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国际的领导。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发表了一系列军事评论文章,对战争进程作了科学预测。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同马克思一起捍卫公社事业,总结公社经验。为维护国际内部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积极参加了反对工联派、蒲鲁东派、拉萨尔派、巴枯宁派的斗争。1872—1873年,写了《论住宅问题》《论权威》《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等著作,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875年2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召开合并预备会议,并拟定了准备提交哥达合并大会通过的纲领草案。他同马克思一起,批判了爱森纳赫派向拉萨尔派的无原则妥协,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对杜林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1880年又将该书《引论》第1章和第3编《社会主义》第1、2章改编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5卷第441页)。1879年,同马克思合写了《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批判赫希柏格、伯恩施坦、施拉姆(“三个苏黎世人”)妄图把德国党变成改良主义政党的机会主义观点。1873—1882年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了许多札记和论文,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批判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阐明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揭示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和自然界的辩证规律,第一次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札记和论文在他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一书出版。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经他整理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1884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的历史、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886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并深入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了帮助各国工人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巩固和发展,恩格斯及时指导他们在理论上和策略上反对“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倾向。1889年在他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各国工人政党采取联合行动,成立第二国际。1891年初排除重重阻力,公开发表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给机会主义以沉重打击。同年3月再版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并写了导言,进一步总结了巴黎公社经验。6月写了《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批判了德国党内否定暴力革命的机会主义言论。1894年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写了《法德农民问题》,阐述了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途径。1895年写了《卡·马克思<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对革命形势作了新的估计并制定了新的斗争策略,指出无产阶级可以利用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但决不能放弃革命权。在晚年的一些书信中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恩 格 斯 出处:哲学卷 • 马恩列斯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今德国伍珀塔尔市)。父亲是纺织厂主。1837年中学未毕业就被迫经商。在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伍珀河谷来信》,揭露虔诚派教徒的伪善和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批判谢林的神秘主义哲学。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其父与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了解工人生活,研究工人阶级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建立联系,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这时,他的立场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4年8月底,从英国回国,途径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从此并肩战斗终生。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阐明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1845—1846年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德意志“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面目,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1846年和1847年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清除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先后为同盟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纲领草案。与马克思一起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起草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 在欧洲一八四八年革命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回国,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通过该报指导德国革命运动,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849年5—7月,参加德国西南部的起义部队,直接投身保卫革命成果的战斗。起义被镇压后,经瑞士前往伦敦,与马克思共同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1852年为总结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经验,写就《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两书。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1850年11月重返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直到1870年移居伦敦。在此二十年间,同马克思保持频繁书信往来,商讨各种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1851—1862年,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并支持意大利、爱尔兰、波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花不少精力研究军事理论,写了大量颇有创见的军事文章。 1870年返回伦敦后,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国际的领导。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发表一系列军事评论文章,对战争进程作了科学预测。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同马克思一起捍卫公社事业,总结公社经验。为维护国际内部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积极参加反对蒲鲁东派、工联派、拉萨尔派、巴枯宁派的斗争。1872—1873年,写了《住宅问题》、《论权威》等著作,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进行合并时,同马克思一起,批判爱森纳赫派的无原则妥协,批判《哥达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主义观点。1876—1878年写作《反杜林论》一书,全面批判杜林的观点,系统、科学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1879年,同马克思合写了有名的《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所谓“三个苏黎世人”的机会主义。1873—1882年,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了许多札记,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批判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规律。这些札记在他逝世后被编成《自然辩证法》一书出版。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起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下许多重要著作。经他整理的《资本论》第2、3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1884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人类社会早期发展的历史、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886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详尽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积极帮助各国工人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巩固和发展,指导它们反对“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倾向。1889年在他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各国工人政党采取联合行动,成立第二国际。1891年初排除重重阻力,公开发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给机会主义以沉重打击。同年3月再版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并为它写了导言。6月写了《一八九一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894年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写了《法德农民问题》,阐述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途径。1895年为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再版写了导言,根据已变化的阶级斗争形势制定工人运动的新策略。在晚年的一些书信中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近代史 • 德国近代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