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夷译语
释义
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  古书名。为明政府培养通事所用的外语识字教科书。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四夷馆,明太祖命翰林火原洁与编修马懿赤黑等编,二十二年成书。以汉语注音及译述其义,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古代中西交通 • 明
华夷译语  明清时期会同馆和四夷馆(清初改为四译馆)编纂的汉语与其他语言对译辞书的总称。有女直(女真)、高昌(维吾尔)、达达(鞑靼,即蒙古)、河西、倮 (彝)、僮(壮)、百夷(傣)、南掌(老挝)、真腊(柬埔寨)、安南(越南)及英、法、德等多种译语。一般是词的对译,按天文、地理、人事等分门别类,少数附有公文对译。
出处:民族卷 • 中国少数民族语文
华夷译语  辞书。明清时代由官方主持编纂的汉语和非汉族语言的对译辞书,为朝廷培养通事(译员)所用的外语识字教科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1) 甲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四夷馆,翰林侍讲火源洁与编修马沙亦黑等编,二十二年成书。以汉语注音译述蒙古语词汇(但未列蒙古文),分十七门:天文、地理、时令、花木、鸟兽、宫室、器用、衣服、人物、饮食、珍宝、人事、声色、数目、身体、方隅、通用。(2) 乙种。明永乐五年(1407年)建四夷馆,下设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又增设八百馆、暹罗馆,共为十馆。各馆《译语》(如《高昌馆译语》、《缅甸馆译语》等)分为“杂字”(即汉外对译词汇)和“来文”(即外国递交的公文)两部分,分别上列非汉语文字,中列汉语意译,下列汉语音译。(3) 丙种。明会同馆编,茅瑞徵辑。仅有“杂字”,没有“来文”;“杂字”也只有汉语音译,没有非汉语文字。计有朝鲜、琉球、日本、安南、占城、暹罗、鞑靼、畏兀儿、西番、回回、满剌加、女真、百夷等十三馆的译语。(4) 丁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设会同四译(清改“夷”为“译”)馆后所编。仅有“杂字”,没有“来文”,大都列有非汉语文字。共计42种71册。华夷译语保存了明清时代大量汉语和非汉语词汇、语音资料,是亟待开发研究的语言宝库。关于此书的研究,有冯蒸《〈华夷译语〉调查记》、日本西田龙雄《西番馆译语的研究》(日文版)、韩国姜信沆《朝鲜馆译语研究》(韩文版)等。
出处:语言学卷 • 著作 文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