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防御匈奴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犹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剌侵扰,自洪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北部长城东起山海关东南老龙头,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东北为防御兀良哈三卫和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骚扰,在正统、成化年间修筑了起自山海关附近铁场堡,经今辽河东西岸,至今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鸭绿江边的辽东边墙。全部长城总长约6 300公里。大部至今仍基本完好。居庸关一带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并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