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恩,O. |
释义 | Ha'en 哈恩,O.(卷名:物理学) Otto Hahn (1879~1968) ![]() 他早期的贡献主要在于发现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在1905~1921年间约有 9种,有些是同迈特纳一道发现的,其中包括1917年发现放射性元素镤。1921年他还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之间的同质异能现象。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他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放射化学方法应用于各种化学问题。在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和E.费密宣布发现“铀后元素”(即超铀元素)后,一度沉寂的放射化学重趋活跃,哈恩、迈特纳和助手F.斯特拉斯曼集中全力研究中子轰击铀的各种产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开始时,他们也相信超铀元素的发现。1938年秋,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获悉I.约里奥-居里发现产物中有元素镧,于是重做以前的实验,发现产物中有钡的同位素,同时也发现了有镧和铈的同位素。他们于1938年12月22日写的实验报告中说:“作为同物理学家关系密切的核化学家,我们是不愿意走上这一步的,因为它同以前核物理学的全部经验发生矛盾。”结果是迈特纳解决了这一矛盾。当时迈特纳已流亡在斯德哥尔摩,她接到哈恩的通报后,同她的外甥O.R.弗里施借助于N.玻尔的液滴模型,提出核的分裂概念,认为铀核吸收中子后,不是形成超铀元素,而是分裂成两个大小相仿的较小的核,并把这现象定名为裂变。随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又发现钍核受快中子轰击也会发生裂变。由于发现核裂变,哈恩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裂变的发现使世界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哈恩意识到,如果让当时统治德国的纳粹政权掌握了原子能技术,对全人类将是极大的灾难,于是他拒绝参与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1945年春盟军占领德国西部和南部,他和W.K.海森伯等几位原子科学家被送往英国拘禁。当他听到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时,感到十分沮丧。1946年初他获释回德国,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这个协会1948年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哈恩仍任会长,直至1960年;1960年后任荣誉会长。他为战后德国科学事业的重建和反对核军备的和平运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68年7月28日他病逝于格丁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