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海省 |
释义 | Qinghai Sheng 青海省(卷名:中国地理) Qinghai Sheng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简称青。介于北纬31°39′~39°19′,东经89°35′~103°04′。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1990年人口445.6946万。辖 1地区、6自治州、1地级市、2县级市、30县、7自治县。省会西宁市。 自然条件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省境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地势高耸,高差悬殊,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均甚显著,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基础。 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上,全省自北而南为:①祁连褶皱系,位于河西走廊过渡带之南,包括整个祁连山区,是在晚古生代华力西褶皱带和中生代晚白垩世到第三纪始新世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基础上形成的,以块状断裂升降运动居优势。②柴达木地块,是以前寒武纪结晶片岩为基底的稳定地块,厚七八千米,大部为疏松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形成盐湖矿产。③昆仑褶皱系,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块体的连续推复,新老地层交替重叠。④巴颜喀拉褶皱系,位于昆仑山主带大断裂之南,玉树大断裂以北地区,包括东段的阿尼玛卿山,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为一具有旋回特点的复杂褶皱系。⑤唐古拉褶皱系,分布于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区,形成于侏罗纪,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点。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自第三纪末开始,青海地势不断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滩、盆地、高原、谷地交错分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约在3000米以上。除东部湟水流域谷地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点为西部青、新交界处的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则为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境处,海拔1650米。 ①省境北部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阿尔金山脉位于当金山口以西,由一系列山岭与谷地组成,平均海拔3600~4000米,是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界山。祁连山地位于甘、青交界处,由数列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平谷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势高峻,许多山峰均在现代雪线(海拔4400米)以上,多为永久积雪和冰川所覆盖。祁连山地东段地势较低,主要有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 3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3个谷地。山地海拔一般约4000米,大部分为天然草场,部分生长天然林。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6%。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及其两侧的梁状或塬状丘陵,为青海重要的农业区(见祁连山脉)。青海湖位于祁连山东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间,湖滨冲积平原的农牧利用条件尚称优越。②省境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为著名的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列,山前洪积平原发育,中部低平,形成众多的盐湖和大面积沼泽,盐类、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石棉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③省境南部主要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脉等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米以上,常年积雪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显著,高原面形态较完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江河源头”;高原东南部山岭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较大、地面较破碎的高山峡谷地貌形态;高原东北部地势较低,黄河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台地地面多较平坦,土层深厚,除部分地区为流动沙丘外,大多利于农、牧利用。谷地内有数级阶地,为牧区中小块农业区。 气候 青海由于地处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性气流及青藏高原气团影响,形成寒冷而干燥的气候特征。 全省年均温为-5.0~8.6℃,1月均温-18.2~-7.0℃,7月5~2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积温低。冬季寒而漫长(半年以上),夏季凉爽而短促。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别大,垂直变化显著(见表)。多大风、沙暴、冰雪。 东部黄河和湟水谷地年均温3~9℃,生长期140~230天,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雨热同期,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是全省开发最早的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柴达木盆地年均温2~5℃,生长期150~200天,日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盆地北部和南部边缘为新垦区和小麦高产区。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不宜农耕,但降水多,草原面积大,为省内主要牧区,局部山地有森林和灌木林。 植被与土壤 青海植被类型以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为主,其次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则较少。土壤主要包括高山寒漠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草甸土、盐土和风沙土等。上述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以由大气环流引起的经度地带性表现较突出,而纬度地带性则不甚明显。在省境北半部,因降水由东往西逐渐减少,干旱程度渐增,植被依次由东部河湟流域温带半干旱草原逐渐向西部柴达木盆地的温带半荒漠和荒漠过渡,土壤依次相应呈现为栗钙土带(低暖的河湟谷地及低山皇陵为灰钙土,冷凉半湿润的中山为黑钙土)、棕钙土带和灰棕漠土带。大致上河卡滩—橡皮山—布哈河河谷一线以东,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带,线以西至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脱土山—德令哈一线以东之间,为温带半荒漠棕钙土带,再往西至省境为温带荒漠灰棕漠土带。省境南半部的青南高原,自东南向西北由山地河谷、峡谷区向高原面过渡,植被由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升至高原面则逐渐为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再向高原西北深入,海拔升高,旱化增强,则主要出现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化草原。土壤也依次相应呈现为灰褐土带(灰褐色森林土带)、高山灌丛草甸土带、高山草甸土带、高山草原土带、高山荒漠化草原土带等有规律的变替和变化。 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鬣羚、盘羊、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班头雁、天鹅等,还有梅花鹿、水獭、猞猁、血雉、雪鸡等野生兽禽数百种。 水文 青海水系发育,全省大致以祁连山(东段)—日月山—巴颜喀拉山(西段)—唐古拉山为界,可分为东南外流区和西北内流区(约占全省面积2/3),分属黄河,长江、澜沧江和内陆河四大水系。 全省流量在0.5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包括干支流)217条。其中理论出力在1万千瓦以上的干支流108条,理论出力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798万千瓦,年发电量 772亿度。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龙羊峡到寺沟峡276公里黄河干流,落差860米,可建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77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亿度,是全国水力资源的“富矿”区。目前又动工兴建李家峡水电站。 青海外流水系主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及其支流。黄河在省境内流经12县,干流河道长1694公里,省境流域面积15.2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14.3米/秒,年总径流量225.3亿立方米。 上源卡日曲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上游主要支流湟水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全长335公里;湟水支流大通河源于祁连山脉木里山,全长504公里。长江在省境干流长约1206公里,上游通天河主源沱沱河,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海拔6621米。澜沧江上游扎曲源于唐古拉山,在省境长约448公里。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格尔木河,源于昆仑山,长468公里。此外,内流区较大河流有黑河、北大河、柴达木河、那棱郭勒河等。 青海省境内湖泊众多,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兼有,湖泊水面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计有262个,面积达1.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其中淡水湖148个,面积0.26万平方公里,较大的有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可鲁克湖等;咸水湖86个,面积0.88万平方公里;盐湖28个,面积0.1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湖水面积457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上述各种类型湖泊集中分布于青南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和柴达木盆地等地,为发展农业、草原灌溉、人畜饮用、工业用水、渔业和盐化学工业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全省水资源总量630.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达624.96亿立方米,以黄河流域最多,长江流域次之,澜沧江及内陆河较少。省境冰雪资源丰富,冰川面积达4621平方公里, 冰川区总储水量约3988亿立方米, 年融水35.84亿立方米。 冰雪融水成为江河重要的补给来源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全省地下水资源以平原地区开采价值较大,山丘地区地下水则大部分汇入河道,成为河川基流。平原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约为 35.74亿立方米。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青海省境分别隶属3个自然地理区: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 省境内祁连山地、青南高原分属此区的祁连山地亚区和青南高原亚区。①祁连山地亚区。山体由数列平行山脉与谷地组成,东部为湟水和黄河谷地及其两侧低山丘陵,流水侵蚀作用旺盛,水土流失严重。但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为全省主要农业区。北部许多山峰海拔达4000~5000米以上,群山起伏,河谷深切,雪山冰川分布较广。海拔3100~3800米的山地以山地灌丛草原和草甸草原为主,海拔3000~3400米的低山丘陵与湖滨滩地则以山地草原为主,均为省内优良草场。祁连山东部有由云杉、圆柏组成的林区,构成特殊的森林草原景观。②青南高原亚区。位于青海南部,包括昆仑山和青海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高原面,为长江、澜沧江和黄河等大江大河发源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气候寒冷湿润,雪峰林立,冰川发育,寒冻风化作用强烈。植被以高寒草甸、高寒灌丛、高山沼泽化草甸等为主,牧草生长低矮,形成独特的高寒地区自然景观。本区历来以牧为主,牲畜多牦牛和藏系绵羊,向为青海重要牧区。 柴达木盆地及昆仑山北坡荒漠区 省境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西祁连山地、阿尔金山地属此区。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气候干旱,除盆地东部边缘外,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100毫米,西北部的冷湖仅为17.6毫米。植被、土壤和动物均属典型的荒漠类型。全属内陆水系,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气候具高寒特征,整个盆地西北高,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镶嵌分布,多“不毛之地”;中部开阔坦荡,多盐湖和沼泽;东南较低,河湖众多;东北部为山间盆地;东部为盆地绿洲灌溉农业较发达的新垦区。盆地周围山地草原和滩地绿洲为良好的天然牧场。整个盆地盐类、有色金属和石油资源等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 省境东南一隅属此区。森林呈斑块状分布。河流沿岸小盆地有零星小块耕地,种植耐寒青稞,余为辽阔草场,饲放绵羊,牦牛等牲畜。 发展简史青海古属雍州地。秦、汉之际为羌人游牧地。公元前2至公元1世纪,西汉王朝先后击败匈奴及羌人的进攻,进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权,兴修水利,广设屯田。并在今西宁筑西平亭,于今湟中镇海堡、乐都老鸦城分别设临羌县和破羌县。汉武帝时又设“护羌校尉”,管理甘肃和青海东部诸羌事务。汉宣帝时在浩门(今民和)至临羌一带戍边屯田。西汉末年,在今海晏县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设修远、临羌、兴武、罕虏、顺乐5县。同时在河湟流域广设屯田,促进了青海东部的开发,其余广大地区则仍为羌人游牧地。东汉政权建立后,在今民和县古鄯邑设金城郡,下设允吾、浩门、临羌、破羌、安夷(今平安县)5县。东汉末年,在西宁设西平郡,辖临羌、西都(今湟源县)、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门6县。当时,西宁已开始成为西北边陲重镇。西晋时,西平郡辖西都、临羌、安夷、长宁(今大通桥头镇一带)等县,白土、浩门两县改属金城郡。魏晋南北朝时,在今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南凉国,改西平郡为湟河郡。北魏时改西平郡为鄯州。西魏时在今循化、贵德一带设浇河郡。北周时在今尖扎县设达化县。公元4~6世纪,吐谷浑人在此建立吐谷浑国,至公元663年亡于吐蕃为止,统治青海达300多年。 此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因河西走廊东段常发生战乱而受阻,青海遂成为东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宁)则成为东、西方交通要站。隋时,复在西宁设西平郡,新置龙支县(今民和、循化县),并在原吐谷浑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两县;在赤水城设河源郡,辖赤水、远化两县,分别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唐初,青海东部属陇右道,改西宁郡为鄯州,辖湟水(今乐都)、龙支、鄯城(今西宁)3县。其时,吐谷浑则控制黄河源一带地区,而崛起的吐蕃势力在统一西藏后,向青海扩展,占据了广大草原。安史之乱以后,青海全为吐蕃所控制。宋时将原鄯州改名为“西宁州”。元代于旧甘州治地设甘肃行省,今青海东部湟水流域诸县均受制于西宁州,而西部广大牧区则归“吐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明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鄯,并在今柴达木和海北地区增设安定、阿瑞、先曲、罕东四卫,归西宁卫统辖;在青海东南部设积石、贵德两州,归河州卫管辖。明中叶蒙古族进入青海,以柴达木为活动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黄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进入青海湖南北,蒙藏杂居至今。清代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并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此后又设西宁、碾伯、大通 3县和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4厅。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军阀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丹噶尔、贵德 7县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人文概况人口与民族 青海是中国地广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1949年以前的近百年间,全省人口仅增长60%,年平均递增率不足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省总人口由1949年的147.61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445.6946万人。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为6人,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以西安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较为密集,其面积虽只占全省的2.84%,而人口却占全省的67.7%,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28.1人。牧区6州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的32.3%,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1.8人。特别是西部可可西里一带,因地处高寒,自然环境恶劣,至今几无人烟。全省人口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7个少数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59.8%,其他兄弟民族占40.2%。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弟民族人口的19.6%,次为回、土、蒙古、撒拉、满等族。藏族主要分布于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海西6自治州,在东部农业区则同回、汉等民族杂居,从事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回族主要分布于省境东部和东北部,尤以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县及西宁市城东区较为集中,多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饲养业。在城镇则多经营商业、皮毛加工等。土族主要聚居于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县,早先主要从事畜牧业,后渐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两县的黄河谷地,善耕种,擅长园艺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区也有散居,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 经济概况 青海自然资源虽极丰富,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但因人口稀少,交通闭塞,使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原有经济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省工、农(牧)业和交通运输业均有很大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则仍属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地区。境内盐类、有色金属、石油等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草场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均甚丰富。 农业 青海向为中国重要牧区之一。畜牧业历史悠久,95%以上的地区为牧区和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39%,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其中可利用草场达3345.04万公顷,以草甸草场面积最大,约占49.4%,草原草场占27.5%,灌丛草甸草场占5.8%,沼泽草场占12.6%,荒漠草场和疏林草场面积则较小。 ①畜牧业以适应高寒能力强的藏系绵羊和牦牛为主,次为山羊和马,并有少量驴、骡(东部农业区)和骆驼(柴达木盆地)。全省牧区均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藏系绵羊所占比重大,分布广,是全国主要羊毛产区之一。历来以生产富弹性、韧性及耐磨的“西宁毛”著称,近年产量超过1.6万吨,为1949年的3倍多。牦牛头数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40%,过去主要供乳、役用。80年代以来开始作为肉牛输往香港。 ②全省种植业过去多集中于日月山以东的东部农业区,生产水平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东部农业区外,还在柴达木、共和、沙珠玉、茶卡、门源等盆地和青海湖滨湖平原等地相继建立一批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在牧区中形成一些新垦区。目前全省耕地达56.45万公顷,其中70.8%为山旱坡耕地,29.2%为水浇地。土地垦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布不均,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不高,生产发展潜力大。农业以旱作为特色,种植业以粮食作用为主,其面积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8.09%,主要有春小麦、青稞,次为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较为单一,以油菜籽居绝对优势,其他经济作物有限。在作物布局上,东部农业区作物分布上限一般为海拔3200米,青南高原则达3900米。随海拔和温度的变化,作物的垂直分布差异非常显著。在东部农业区,由河谷低地到浅山和脑山地区,形成喜温的瓜果、蔬菜,温凉的小麦、豆类,耐寒的青稞、油菜的立体生产布局。 ③全国森林覆盖率最低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面积约9.408万公顷,而灌木林面积则达143.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0.26%,包括灌木林仅2.6%。木材蓄积量为3063.57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经96°~103°的省境东半部,而西半部甚至基本绝迹。山地森林多分布于祁连山、西倾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山系,以云杉为主,次为圆柏和桦、山杨等。荒漠灌丛则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台地的半干旱沙地上,以柽柳、梭梭、沙拐枣、麻黄等为主。人工林多见于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新垦区。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广,数量多,尤以西宁大黄、冬虫草、青贝母、黄芪、羌活、雪莲最为著名。冬虫草产量约占全国的70%,为青海重要的传统出口物资。 ④水产捕捞和养殖发展较晚。全省湖泊众多,水域广阔,除盐湖外,一般均拥有一定的鱼类资源。青海湖和扎陵湖及鄂陵湖均盛产无鳞鱼,现已发展为省内的两大天然渔场。淡水养殖则以柴达木盆地的可鲁克湖产量为较大。东部农业区部分水库和共和县的褡裢海等淡水水面,已经放养了引进的淡水鱼类,唯产量较低。 农业区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及其地域差异,全省可分为4大农业区: ①东部农业区。全省农业利用条件较为优越、垦殖利用历史悠久、种植业最为集中、生产较为发达的农业区。位于省境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耕地面积在43.1万多公顷,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3.5%,垦殖指数平均约为11.2%,是本省粮、油生产区和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②环湖牧农区。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以经营草原放牧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植业有较大发展,已占重要地位。全区位于青海湖南北有可利用草场683.77万公顷,占全省的20.4%。牲畜以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肉乳兼用牛为重点,是本省绵羊改良的重点地区和商品畜产品的集中产区。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黄河谷地、共和盆地、青海湖滨湖平原和黑河河谷等地,有耕地9.21万公顷,河谷地带种植业发展较早,但规模不大;共和盆地和滨湖平原耕地集中连片,以国营农牧场为主,多为牧区中的新垦区。祁连山地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阴坡还有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森林,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③柴达木盆地牧农区。本区原为纯牧区,现为省内最重要的新垦区和商品粮基地。有可利用草场 743.7万公顷,占全省的22.2%,绝大部分属荒漠草场和山地草原草场,牲畜以绵羊为主,其次为牛、山羊和骆驼等。有耕地4.3万多公顷,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营农场陆续新开垦的耕地,机械化水平较高,其耕地和粮食产量均约占全区3/4左右,粮食商品率平均约为30%,个别高达45%,成为盆地绿洲灌溉农业的重要支柱。 ④青南高原牧业区。省内重要牧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区。位于省境南部,海拔大多在3500-4800米,草场面积大,多属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草场,次为沼泽草场,为典型的高寒牧区。牲畜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主,是青海最重要的地毯毛羊生产基地。种植业局限于部分低暖的河谷地带,多呈零星小块分布。全区森林总面积约占全省的51%,有林地面积约占全省的23.7%,有较大面积的原始林,多为江河源头地区极为宝贵的水源涵养林。 工业 青海境内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又有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河段丰富的水力资源,以及大量的农畜产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但原有工业基础较差,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开始建立起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成为工业、农牧业经济共同发展的省份。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电子、建材、畜产品加工、森林采伐与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①机器制造工业。自60年代崛起以来,已建立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包括重型机床、矿山、通用和农牧机械、汽车、精密仪表、电机和电器等多种产品的制造业,并成为西北地区机床工具和工程机械工业主要基地之一。 ②纺织工业。经过50年代以来的建设,已建成以毛纺织工业为主体,包括毛、棉、麻纺织,针织复制品和服装制造等初具规模并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尤其是50年代末期依靠大量羊毛资源建立的毛纺织工业,已能生产粗纺、精纺、绒线、毛毯、长毛绒、工业用呢、羊毛衫等七大类产品和高、中、低档各类配套的毛纺织产品。 ③食品工业。主要有粮油加工、乳品、酿酒、制盐、屠宰及肉类加工等均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以满足省内需要为主,部分产品销往国内外。 ④盐化工业。在柴达木盆地诸盐湖中富集着巨量的钾、钠、锂、镁、硼、溴、碘等盐类矿床,其储量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均居全国之冠。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最大的干盐湖,已建有现代化大型的钾肥厂和10余座小型钾肥厂;茶卡、柯柯、昆依特和格尔木等盐厂主要生产原盐、再生盐、粉碎洗涤盐、加碘盐和肠衣盐等。 ⑤建材工业。茫崖石棉矿是全国储量最大的著名大型长纤维石棉矿床之一,已建有年处理矿石34万吨、年产石棉1.2万吨的选矿车间,自动化程度较高。 ⑥石油工业。始于50年代中期,现已开发的有花土沟、尕斯库勒、尖顶山、冷湖等油田,并建立了冷湖、花土沟两个炼油厂。1991年原油产量超过100万吨。 ⑦煤炭工业。已拥有大小煤矿41个,年产原煤270多万吨,以大通和热水两矿开采规模较大,年生产能力达171万吨。 ⑧有色金属工业。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铅锌矿,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有色金属矿之一。正在建设中的还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青海铝厂。此外,在省境的阿尔金山东段发现了长达10余公里的红蓝宝石矿带。 ⑨电力工业。龙羊峡水电站为黄河上游第一梯级大型电站,装机容量达128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60亿度。除黄河上游大型电站外,全省中小水电蕴藏量仍有1300多万千瓦。 1990年底,全省6州23县已建成154个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 交通运输 青海地处中国内陆,交通运输发展缓慢,加之地势高峻,河流比降大,流速急,无航运之利。陆运以公路运输占绝对优势。1949年仅有公路472公里,主要以牛、马驮运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初步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公路、铁路、民航等现代交通运输体系。①公路运输遍及全省城乡各地,199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67万公里。主要有甘青、青藏、敦格、敦茫、茶茫、青川、青新、宁张等公路干线。其中以全长2122公里,由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的青藏公路最为重要,成为横贯全省的大动脉,把柴达木同祖国各地紧联起来,也是内地能往西藏的要道。敦格公路沟通甘肃与青海的联系。并将部分出入西藏的物资经兰新铁路柳园车站转运。从格尔木经茫崖去新疆东南部的青新公路也有重要意义。②铁路通车里程1100公里。兰州至西宁的兰青线长176.5公里,是青海对外联系的铁路干线。已建成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全长867公里已通车营运,将有力促进柴达木盆地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大大便利了西藏和内地的交通。③格尔木—拉萨的小型输油管道也已建成使用。④民航已有西宁至北京、西安、太原、兰州,格尔木至西安和拉萨等6条航线,通航里程达4038公里,改建和新建了西宁、格尔木机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