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国志 |
释义 | sɑn guo zhi 《三国志》(卷名:戏曲 曲艺) 清代京剧作品。道光中叶,京剧演员卢胜奎改编。三庆班所演连台本戏中的代表剧目。全剧共36本,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小说,从刘表托孤、刘备马跳檀溪起至取南郡止(一说40本,至战长沙收黄忠止)。前24本包括《马跳檀溪》至《长坂坡》、《汉津口》一段情节,原本未见全本传世,详细关目无从稽考。后12本中,《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烧战船》、《华容道》等8本,合称《赤壁鏖兵》;最后4本为《取南郡》(包括《取彝陵》、《取荆州》、《取襄阳》)。1890年,卢胜奎去世后,他的夫人将后12本的钞本赠与三庆班老生演员周长山,后为萧长华所转录,得以流传。1957年,萧长华80岁时,将《赤壁鏖兵》初刻刊印,后又收入《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行世。《取南郡》于1957年收入《中国传统戏曲剧本选集》第1卷。 全本连台《三国志》,在三庆班每年只于腊月贴演一回,36本演过一遍后,再重演一场《长坂坡》,然后封箱,成为一年一度轰动京师的佳剧。其间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杨月楼、黄润甫、钱宝峰,各以他们在此剧中的精湛表演,获得“活鲁肃”、“活周瑜”、“活孔明”、“活赵云”、“活曹操”、“活张飞”的称誉。这出戏的剧本编排和表演艺术,都为后世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早在金院本、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中,就有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明传奇中有《草庐记》(弋阳腔)、《赤壁记》、《四郡记》等。清乾隆年间,出现了内廷的承应戏昆曲《鼎峙春秋》。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有小程班演出昆曲《三国志》的记载。京剧《三国志》的改编,无疑是对前代戏曲创作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以楚曲《祭风台》的渊源关系最为明显。取清代昆曲艺人曹春山(心泉之父)所藏“咸丰辛亥(1851)重桂月朔日再订”的手钞皮簧本《祭风台》与楚曲本相对照,内容大致相同。而《三国志》中的这一段戏又与曹本多有相同之处。除此,改编者也参照《三国演义》原文,重新组织,而加以丰富和发展。清末民初,萧长华在为喜连成科班排演《赤壁鏖兵》、《取南郡》时,又在演出实践中,经过不断梳理,加以增删润色,日臻完美,始成今本规模。其中《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成为京剧传统剧目中的优秀作品。 《三国志》剧本虽是表述历史故事,并不拘囿于严格的历史真实。它循着前代民间文学、戏剧创作的路子,渗透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和爱憎感情,在“尊刘抑曹”的思想基点上,着力描述了三方决策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斗智过程,通过性格冲突的刻画,展现了一幅雄奇宏伟的古代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历史画卷。 这部作品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磨练成熟的,演出性强,全剧情节生动,场次紧凑,剧中脚色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各功技艺兼容并包,是一部场面壮观的“群戏”。剧本语言精练、生动,间有许多优美的唱段,精彩的武打,各具特色,为群众所喜爱。由于表现政治斗争和战争场面的需要,在搬演中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促进了某些行当表演的发展,锻炼了一批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